開始今天的文章前,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對蔡少芬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呢?
是《甄嬛傳》裡那個心狠手辣的皇後?
是微博上動不動就誇張晉的炫夫狂魔?
還是說著一口港普的搞笑藝人?
現在,請先把這些形象清空,由我來為你們隆重介紹一下:被演員耽誤的育兒專家——蔡少芬!
今年夏天,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參加了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2》。在節目中,娘娘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不少觀眾大喊: 服氣!
在節目中,有一場關於陪伴的測試,工作人員讓孩子們在玩具和媽媽的陪伴中二選一。其他三家的寶貝最終都選擇了媽媽的陪伴,只有湯包姐妹開心地選擇了自己心愛的玩具。
可姐妹倆開心的情緒並沒有持續很久,就遭遇晴天霹靂。工作人員告訴她們:「因為沒有選擇陪伴卡,這幾天就沒有媽媽的陪伴了。」
這可嚇壞了包子妹妹,她掉著眼淚,委屈巴巴地說:「這個是假的,但我想要跟媽媽在一起,我真的想。」
在後續的採訪中,蔡少芬解釋說:「她們其實並不清楚陪伴卡的重要性,她們只以為是陪伴。而陪伴的話,我天天都陪著她們。所以,她們覺得沒有那個卡,我還是會陪著她們的。」
經常陪伴孩子,生活中的蔡少芬的確就是這麼做的。
不少她的圈中好友都曾表示,哪怕工作再忙,家裡的一些事,蔡少芬都會親力親為。比如,出來拍戲前,家裡該繳的水電費、孩子該做的補習課,她都會提前安排妥當;孩子要做的家庭手工,她也會儘量配合。
所以,湯包姐妹之所以選擇禮物,放棄媽媽的陪伴,也是因為她們知道媽媽會一直陪伴在她們身邊。 而這份陪伴,是最自然不過的存在。
再好的學區房,也比不上這4個字
身邊有不少父母都表示:生女兒就要富養,怎麼驕縱怎麼來;而生兒子呢,就要窮養,讓他從小就接受磨練。
對於這個說法,蔡少芬並不認同。 在養育兩個女兒的過程中,她堅持讓孩子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會捨得讓孩子們吃苦。
有一次,節目組安排去山裡找周爺爺。從山腳到山頂的路線圖,別說是幾個小朋友了,連大人看了都會覺得崩潰,可姐妹倆全程都沒喊過一句累。
直到快靠近山頂的時候,大家的體力消耗得都比較大。走在前面的包子妹妹弱弱地說了句:「媽媽你抱我走吧。」蔡少芬並沒有答應,而是先拒絕女兒,說:「我抱不了你」。然後,再用積極的情緒去引導女兒:「加油努力,我們一起把爺爺找出來」。
聽話的湯包姐妹,沒有因為媽媽的拒絕而哭鬧,而是擦了擦汗,繼續往上走。這一幕,讓不少觀眾更加喜歡這對姐妹。她們不驕縱,能吃苦,懂事聽話,善解人意。難怪連沙溢都對她們讚不絕口。
只要是二胎媽媽,都會遇到兩個寶貝發生矛盾的情況。哪怕是娘娘,也不例外。
在有一期節目中,湯包姐妹都表示自己想坐水上自行車。可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節目組規定只能讓一個小朋友坐。
這個時候,蔡少芬並沒有充當決策者,由她來決定坐自行車的人選,而是讓女兒們自己去商量決定。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蔡少芬說:「 很多時候,你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而不是幫她們分配好。 如果分配好了,她們就沒有商量的餘地,可能讓這個滿意了,但另一個就不高興了,這樣反而會讓自己很崩潰。我會引導她(妹妹),那你自己決定啊,你決定要怎麼辦?」
果然,在蔡少芬的引導下,包子妹妹真誠又有點為難地表示:「我愛姐姐,我想給她玩,雖然我自己也想玩。」而姐姐也懂事地說:「我讓妹妹先坐。」最終,她們通過商量決定:讓妹妹先坐。
——這個看似棘手的問題,就這樣輕鬆被解決了。
蔡少芬這種「避讓」和「放手」的做法,不僅能引導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還能保持自己客觀的立場,從而不會給孩子們造成媽媽偏袒另一方的感覺,不會使矛盾擴大。 而另一方面,這樣的做法,也能讓孩子們學會積極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
看完上面這些育兒方式,很多人可能都忍不住誇蔡少芬育兒有方,簡直是一本帶娃的教科書。但是蔡少芬自己卻覺得,「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公張晉的幫助。」
主持人魯豫曾問過她一個問題:你覺得維護一個家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蔡少芬望著一旁的老公,深情地回答: 「夫 妻雙方是相愛的。夫妻關係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的研究表明:嬰兒如果能受到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對嬰兒採取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能夠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
杜絕這些你就向好父母邁進了一大步!
蔡少芬的愛和陪伴,讓孩子們獲得了一定的安全感。可這份安全感的基礎,是張晉和蔡少芬的愛,是他們兩個人相互尊重,彼此扶持。
在第33屆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張晉憑藉《一代宗師》獲得最佳男配角。蔡少芬在聽到獲獎消息時一度飆淚。頒獎典禮後,她抱著老公,開心得像個孩子。她對他說:「你的努力,你的才華,你的付出,終於有人看到了。」
而老公張晉在臺上的獲獎感言也很感人,他說:「以前很多人都說我這輩子都要靠老婆蔡少芬,沒錯,我一輩子的幸福都要靠她。」
夫妻雙方相愛,可以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這大概是蔡少芬的育兒理念中,最動人的地方。
[https://youtu.be/lkw6uXkQpFk]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