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你說得對,是的,它只是睡在地板上,我的丈夫當場問我,「你如何教母親如何處理孩子,,你為什麼不用第二隻手來解決這個孩子呢?「我丈夫把我的目光轉向了那個地方,不瞭解前因和後果,不要隨意干涉別人的事。為什麼? 是不是很多寶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管教,不瞭解前因後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有三個原因:

1.插手的,通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會教,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會教。

2.任意插手,而且只會用討好的方式,往往會讓正在管教的人,威信盡失,整盤弱掉。下次沒有你的討好,媽媽更難教~

3.插手的人,不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就任意下註解,例如」明明是想睡覺有情緒,卻說孩子不上課就不要強迫他上。明明是因為沒有拿到玩具在生氣,卻說他不想吃飯就不要勉強他吃。」這真的不知道在教什麼,完全失去管教的焦點。

另外,教養不是補習,沒有行為速成的方法,溫和的引導最有效。這些都不是什麼大道理,但中不中肯,看官自己判斷了!

這五種狀況,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之前另一個媽媽來,說先生跟婆婆在他管教孩子時,總是」好了!你可以不要這樣嗎?」,原因是先生總是覺得媽媽情緒失控,可是媽媽很委屈的說,爸爸根本不瞭解前因後果,平常也沒在帶孩子,就阻止了他的管教。我覺得有些不對,大家在五種狀況時,請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1。當媽媽在說孩子時時,情緒沒有失控,她在教育中使用她的行為,受教育權此時應歸還給母親。

 2。孩子認為有老人作靠背,不要聽,故意要刺激母親的底線。

 3.當有一座山,孩子們變得越來越無恥,當小事情讓別人去做,變本加厲!

4、孩子是媽媽在帶,只有當媽的更瞭解孩子的作息,情緒。

5、孩子不按規定出牌,旁邊不清楚前因後果時介入事件。

管教的本意只是為了讓孩子更美好,不要縱容孩子,正確引導。作為旁人,不要隨意插手,別無意害了孩子。

父母教養的方式不一致,很像在反復歸零,做無用功。

孩子做錯了事,爸爸批評,媽媽或老人則心疼,要護著孩子。孩子無理取鬧耍賴,媽媽堅持立場不妥協,爸爸覺得算了,只要孩子不哭就行,從了他就是了。

做錯事,被批評了,但又被歸零了。孩子無法從錯誤的行為裡認識到錯了,因為他知道有媽媽和長輩護著。

無理取鬧又怎樣,反正有爸爸撐腰。

仔細複盤下過程就能發現, 父母唱白臉,即教養方式的不統一,才是孩子越來越難管最大的原因。

科學驗證

耶魯大學曾經做過一份很有意思的調查,他們分別選由爸爸帶大的孩子,媽媽帶大的孩子,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進行對比,發現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往往更高,所以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的智商有一定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研究發現:爸爸參與育兒,從遊戲探索孩子發展會更好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

想像父親是一隻「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