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問題測試。

第一,小孩的童年要充滿趣味笑聲,還是沉默壓力?第二,教育動機是找出個人特長加以培養,還是訓練成為「追分者」?第三,馬智禮是真心想改革教育,還是如前朝教育部長一樣,議程下都有種族潛規則的考量?

沒有對錯,只有選擇立場。

我的答案都是前者。我尊重馬智禮的決定,從2019年起廢除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考試,改以更客觀的校內評估方式取代。

宣佈傳出後,掌聲很多,反對聲浪也不少。最大的否定立場,是擔心廢除考試制度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目標,難以衡量能力的強弱,導致升學過程中面對難以想像的難度。學習持續性斷裂,無法確定自己每個階段的定位,最後甚至會跟國際脫軌。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看到上述立場充滿矛盾。逐個探討,就會互相站不住腳。

關於「沒有考試就沒有目標」這個想法,邏輯說不過去外,也凸顯思想格局太小,聽起來怪可憐。

考試的迷思

對我而言,學習就像射箭,最終目的是對準箭靶,瞄準紅心。這應該無人質疑吧?而考試制度,就像在箭靶上將每層劃分,然後根據射箭位子而打分。

看出迷思了嗎?本質上都是射箭,考試制度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將分數打上而已。沒有考試,但教導方式正確,最終依舊可以射中紅心。

但受到考試制度綁架的人,在過程中也受到催眠。以為射箭的目的是為了箭靶上的分數,而忘記是為了射中紅心。本末倒置下,壓力莫名增生,最終讓射箭者忘記初衷,無法享受射中紅心的樂趣,反倒在射箭的過程,只看到箭靶上佈滿層層分數。

這就是填鴨式制度的壓力鍋效應。沒有樂趣,只有遵命。

對我而言,要一至三年紀的小學生受這樣考試的苦,於心何忍。加上偶爾看到這幾年小學教材,發現課本難度比3M時代高很多。與其說是基礎知識,不如說已經成了「技術型學問」——突然慶幸,我是80年代出生的小孩。

當然,多虧配方奶粉不斷改進,促使現在孩子的腦袋發育快,間接讓他們提早對這個世界好奇與認知。若你也跟我一樣,認定現代的小孩越來越聰明,那就更無需用考試制度來綁架他們的智商發展。

我認為透過更舒服愉快的環境,反倒能讓他們展現興趣與強項,再配合老師的個別觀察與評估,直接導向正確的學習發展之路,而不需要再走更多冤枉路。

與其用分數來壓死有機會冒出的才華綠芽,倒不如讓他們先自由伸張,用輕鬆快樂的零壓環境,確保他們的腦袋能健全發育。等到判斷力逐漸成熟,瞭解到學校上課的動機與意義後,屆時再以考試來分層也不遲。

低估學生能力

不是不考,而是時機要拿捏得準。與其從小被考試綁架,不如先讓他們培養學習的樂趣。有了基礎的學習意願,搭上了快樂學習的列車,長大一點再根據考試來分級也不遲。

至於國際脫軌的擔憂,更不可能發生。

在這時代,一個智慧型手機,一架電腦,世界就立即連線。

現代網路太過發達,資源太氾濫,只要給小孩上網,其實都在與國際接軌。姑且先不論小孩上網要如何管制,單憑在網路接觸到的資訊,讓小孩觀看各種節目或玩遊戲,其實就是「國際化行為」。

換句話說,現代透過網路吸收的資訊,分分鐘還強過學校的課本。在網路上學習的術語與知識,可能比學校一直傳承下來的教材更接地氣。所以,我對考試能測試一個學生真正的學問存疑,也不排除各種學科測驗分分鐘低估學生隱藏的實力。

所以,大馬家庭若經濟許可,很多家長都趨向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除了因為國際學校的教材更嚴謹外,裡頭的應才教育也是重點。老師都會針對每個學生的才華去鼓勵培養,而不是用考試來劃一分類。

另外,這幾年全球許多國家也不斷在檢討教育制度,每種改革結果都在趨向減少考試,用評估來取代。若說要追求國際化趨勢,這不是最好的驗證答案嗎?

話說回來,教育部長的改革方向沒問題,前提只是如何執行。要如何讓老師放棄考試的出題制,變為針對不同學生給予專業評估,這種轉變可能需要特殊訓練,而非只是口頭傳達就能達成。

同時,要如何確保三年級後學生的學習轉換心態,讓每個人在面對考試的同時,又能維持對學習的熱誠,這也不是利用改制就能一語蔽之的事。這等專業的事,尚且需要教育部的耐心考察,我等作為一般民眾,只盼專業能凌駕於常識。

我對現任教育部長有信心。過去幾次他言論都被捨本逐末,許多重要談話內容不見,反而被媒體放大許多細節,我是覺得可惜的。我相信他依然站在整體教育佈局高度的決心,絕沒有個人或種族議程。單是這點,就足以嘉許。

還是那句,壓力絕非學習的最好推動力。在考試機制下,很多人會忘記自己的強項與喜歡的事,被逼用分數來自我催眠。功利導向,得失心太重,都會衍生成另一種家庭或教育問題。

人生很長,學校的分數只是一個插曲,能找到伴隨一生的強項才叫珍貴。別讓填鴨式成了每個人的壓力來源。贏了成績,賠上快樂與人格,最終抗壓不行,互相歸咎,這種怨對茫然的下半生,值得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