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找好味】路邊攤一晚賣500碗 王奶奶麵粉粿救了一家人

601131
601131
 

傳統麵粉粿,仍是不少老饕們的最愛。

 

王奶奶麵粉粿(大豐總店)
地址Jalan Sutera, Taman Sentosa, 80150 Johor Bahru, Johor(大豐花園路華人路邊攤販)
營業時間傍晚6時30分至凌晨12時30分(每逢周一休息)
推薦傳統麵粉粿
評分★★★★

真人版王奶奶,是不是跟招牌上的王奶奶長得很像?

位於大豐花園的王奶奶麵粉粿總店,依舊在街邊擺攤售賣,每晚吸引不少顧客前來捧場。

報導:吳菊君攝影:李再輝、張來星

(新山28日訊)在本地經營將近20年的老字號“王奶奶麵粉粿”,憑著真材實料,成功虜獲老饕芳心,即便需排隊40分鐘等一盤熱騰騰的麵粉粿,顧客也甘之如飴。

“王奶奶麵粉粿”曾在一個晚上,創下售賣500碗麵粉粿的記錄。

目前,“王奶奶麵粉粿”總店依舊位於大豐花園,它從1999年開始營業至今,盡管已傳承至第二代,並發展為連鎖店模式,但它依然在街邊堅守崗位,傳承著古早味的麵粉粿。

“麵粉粿”早期被人比喻為窮人家的食物,正是因為以前不少窮人家庭,為求一餐溫飽,只要隨手做一個面團、加上少許菜,就能當作一頓,溫飽一家人。

王奶奶麵粉粿老店,依舊售賣最傳統味的湯麵粉粿及乾麵粉粿。

王奶奶(右)及王爺爺,一手創立“王奶奶麵粉粿”。

麵粉粿算是兩次搭救王奶奶(名為陳白錦、61歲)和王爺爺(名為王吉和、63歲)一家,在王家經濟拮據時,簡單的面團溫飽了一家,更在王爺爺遭受到97年金融風暴時,王家又和麵粉粿結緣,並創造了家族事業。

王奶奶說,她當時和二哥學習如何烹煮麵粉粿後,便在現址做生意,即使兒子於數年前,已經將其麵粉果的招牌變成連鎖分店,但她也沒想到遷往他處營業,只想在現址做到退休。

王奶奶(中)為總指揮,每個助手都各司其職,按照每個步驟,烹煮麵粉粿。

不考慮遷往他處

王奶奶說,她共有6到7個幫手幫忙,王爺爺仍舊負責熬煮湯底,她則是總指揮,負責點單等。

她坦言,在街邊營業不能放置冰箱,所以不能像其他分店,售賣各種新式麵粉粿。

詢及為何叫王奶奶,王奶奶憶述,其孫女有一次來攤位,發現爺爺奶奶在路邊擺攤,甚覺辛苦,便說長大後,要開一間店,就叫王奶奶,這就是王奶奶的由來。

馬尼菜是王奶奶麵粉粿的“靈魂”,助手一大把地將馬尼菜放入鍋內,使江魚仔湯底更加香甜。

沒馬尼菜 顧客寧可不吃

馬尼菜(mani)是麵粉粿的靈魂,沒了馬尼菜,顧客寧可不吃。

王奶奶說,前2年因為大馬天氣變冷,導致馬尼菜產量減少,少了馬尼菜,顧客寧可選擇改天再來。

奶奶說,因為有些顧客愛吃馬尼菜,所以一旦馬尼菜缺貨,她必須事前告知顧客。

王奶奶麵粉粿第二代傳人王振宏。

除了馬尼菜,王奶奶的麵粉粿,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配角”,就是令人食慾大開的“參峇辣椒”。

她說,製作參峇辣椒,她沒有獨家秘方,若說秘訣,就是她用心選用酸柑來製作。

她笑言,其實送到其他分店的參峇辣椒,是她親手製作的,但顧客會告訴她,分店的參峇辣椒,好像味道比較差一點,令她啼笑皆非。

此外,第二代傳人王振宏(31歲)則說,王家的麵粉粿,並沒有獨家烹煮秘訣,該家的秘訣就是選用的食材及醬油,都比別人貴,包括選用優等的江魚仔及醬油。

陳晶晶(40歲,新加坡商人)

來新山必吃陳晶晶(40歲,新加坡商人)我住在新加坡,一旦來到新山便會來這裡吃麵粉粿,我在這裡等過最久的一次是40分鐘。我喜歡吃這裡的麵粉粿,是因為這裡選用的是馬尼菜,新加坡都是放菜心,放入馬尼菜的麵粉粿,使得湯底非常香甜,我非常喜歡。

賴官華(50歲,新加坡自僱人士)

面條有彈性賴官華(50歲,新加坡自僱人士)我是因為朋友介紹來到這裡吃麵粉粿,只要來到這條街上,都會來吃。我很喜歡這裡的湯頭,還有面條很有彈性及咬勁。

鄭靜財(53歲,電子廠維修人員)

一周吃兩次鄭靜財(53歲,電子廠維修人員)我住在大豐花園十年,盡管現在已遷到百合花園居住,但每次從新加坡回來途中,都會來這裡光顧。我差不多一個星期,會來這裡光顧兩次,我一樣喜歡他們的湯底和面條,很合我的口味,我都是平時來吃,最多只是等待20分鐘,便可吃到王奶奶麵粉粿。

不想吃片狀麵粉粿,可改選幼面,一樣好滋味。

王奶奶的使用的食材從不偷工減料,令各類麵食,如干撈幼面都令人一吃難忘。

位於大豐花園的王奶奶麵粉粿總店,從傍晚時分開始營業,便迎來人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