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柬埔寨小男孩的影片紅遍網路。

影片中,黑黑瘦瘦的小男孩,脖子上掛著裝滿紀念品的籃子,

用近10種語言向拍攝者推銷商品。

小男孩會說英語、日語、法語、泰語、韓語、德語、西班牙語和菲律賓等語言,

普通話和粵語也非常流利。

當遊客切換到另一種語言時,他也能自由切換和她交談。

更令人驚豔的是,他對這些語言的掌握程度,

不僅僅局限於簡單問好,而已經達到了能流利問答的水平。

小男孩用粵語說:“這個笛子,一美金一個,不會吹我教你吹,搞不會不要錢。”

粵語之流利,令人汗顏 。

為了推銷出商品,他還唱起了抖音神曲《我們不一樣》,甚至自己改編了歌詞:

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況,我們在這裡,賣東西給你。”

儘管之前已經買過紀念品,拍攝者還是被小男孩打動了,從他這裡買下了兩個5美元的小玩具。

視頻一發出來,網友們都為小男孩的語言天賦折服,稱讚他語言技能點滿分。

隨後,也有記者上門採訪男孩一家。

小男孩今年14歲,還有一個弟弟,也能說多國語言。

小男孩在採訪中說,自己都是在賣紀念品的過程中,和各國遊客學來的。

他和弟弟都在本地一所簡陋的半日制學校裡讀書,上午上學,下午在街頭販賣物品。

記者問到以後想去哪裡讀書時,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北京。”

回想一下男孩在賣東西時,他那種與年齡不符的老練和巧舌令人心疼。

生活被迫讓他成為語言天才,然而,這項令人艷羨的技能,卻只能用來獲取同情心賺錢。

有網友提出,請別買他們的紀念品,也別給他們錢,如果可以,請給他們書本或者文具。

因為在柬埔寨,如果這些小孩很能賺錢的話,他們的父母就不會讓他們繼續上學了。

有數據顯示,柬埔寨5-10歲的孩子裡,45%左右都在工作。

在旅遊景點或者飯店附近,做生意和乞討的小孩隨處可見,

遊客們因為同情心,大多都會給他們一點零錢。

而這些錢,對遊客們來說微不足道,卻比他們父母們微薄的工資還多上很多。

因此,在柬埔寨,有很多孩子的父母乾脆不工作,靠這些半大的孩子養家。

於是,這些孩子們不得不走上街頭,

為了討好遊客,變得巧舌如簧,變得乖巧機靈,學習遊客們的母語全力討好他們。

在本該上學的年紀裡,接受生存挑戰。

前幾年,美國有一部聚焦這些街頭兒童的紀錄片《small voice》。

其中,大多數的孩子因為父母雙亡,流落街頭,靠撿垃圾、乞討甚至偷竊為生。

其中一個12歲的小男孩查藍,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和小妹妹玲娜生活。

小時候,母親還悉心照顧他,查藍稍微長大一點後,他的母親開始打他,罵他成天什麼也不做。

查藍只好開始乞討。他說自己很難形容第一次乞討的那種感覺,但他知道他在害怕。

而查藍的母親整天什麼也不做,待在家裡。

所謂的家,就是寺廟外面柵欄裡的一塊木板。

被問到為什麼生活這麼貧困時,他說“我生來貧窮,別人生來富有。”

查藍也有願望,他每天許願,有人能幫助他讓他去上學。

如果上學的話,他長大後什麼都可以做,不必去乞討了。

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查藍看來,需要靠虛無縹緲的願望才能實現。

12歲的查藍,垂著眼接受采訪時,黑糊糊的臉上是近乎麻木的渴望。

而柬埔寨不只有一個查藍。

雖然近幾年,柬埔寨教育的狀況有所改善,但街頭兒童還是隨處可見。

從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至2014年,1年級輟學率僅為8%。

然而,到9年級,輟學率增長到18.8%,到12年級飆升至59%。

兒童開始工作的平均年齡為10.4歲。

柬埔寨的孩子們,在大形勢下,實在無力招架生活的重壓,

境況好的在賣東西,境況差的乞討撿垃圾。對他們而言,別無選擇。

上學從我們眼裡的權利義務變成了他們心底的夢想。

“有人在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所謂的“兒童天才”的背後,更多的是辛酸與無奈……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誰會願意在黑暗裡負重前行呢?

願他們最終都有遮雨的屋簷,有飽腹的食物,有充滿朗朗書聲的教室。

來源來自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