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天使的眼淚」的嘉明湖,由於景色優美,又是台灣少見的高山湖泊,不過隨著名氣日增,慕名前往的人也越來越多,但登山客的食糧垃圾,卻影響經常出沒的黑熊生存環境,甚至登山步道也因為人為踩踏,出現嚴重蝕溝,自2015年起台東林管處,提出冬季暫時封閉3個月,讓山林休養生息的政策,此舉卻讓部分登山團體抗議,因此今年初縮短為2個月,就在明年初即將封山前夕,又有登山客再度砲轟此政策,台東林管處27日召開檢討會議後,也決議取消封山政策。

澄淨的水面映著雲彩流動,這樣的美景,讓海拔3310公尺高的嘉明湖,有「天使的眼淚」之稱,也吸引越來越多的登山客前往,從13年前的每年4千人,暴增到現今的2萬6千多人,但也因此出現湖畔紮營,隨地丟棄垃圾,步道過度踐踏造成蝕溝等亂象,因此台東林管處自2015年,陸續提出管制措施,除了禁止紮營,限定入山人數外,更提出冬季短暫封山3個月的靜山政策,讓山林休養,並號召志工修復步道,但去年遭登山客抗議後,就縮減為2個月。

台東林管處副處長 黃群策:「山上常常在假日造成爆滿,對於整個步道主體 設施,整個生態環境會有所影響。」

台灣千裡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徐銘謙:「其實高海拔的環境相對脆弱,植被再生能力比較慢,當然不可能一個封山措施,或靜山措施完了以後,植被就恢復,什麼都恢復,不可能的,其實需要人為積極的去管理。」

然而在嘉明湖國家步道管理檢討會上,部分登山團體卻認為,目前嘉明湖相關監測生態資料缺乏,不該與登山破壞畫為等號,認為不該再度封山,但也有其他業者認為,冬季登山客本來就比較少,適度封山可以讓山林休養。

登山故事館館長 邵定國:「為什麼這樣健康的(登山)活動,會被禁止爬某些山,某些地方呢!而不是用教育,用好的政策管理服務人民。」

登山協作業者 曾金順:「我們冬天人數也比較少,相對協作的工作也比較少,所以我認同封山,但是不能封太久。」

經過生態學者、民間組織及山嶽團體多方討論後,台東林管處也決定暫緩靜山政策,改以山林教育為主軸,並完備登山步道沖蝕,及野生動物監測等基礎資料,再進一步的與各單位討論相關管理措施,讓山林休憩活動與生態維護能平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