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會,說的最多的是孩子,被關注最多的也是孩子。而且,對於許多家長來說,孩子的一切都可以拿到檯面談論,無論是什麼,在哪裡。當時,桌上的孩子,最小的三歲,最大的八歲。一家人竟然當著孩子的面,就“孩子會不會自己洗屁股”這件事,熱烈討論了起來。家長們說話的時候毫不遮掩,談論著孩子的種種就像是在談論一件物品。

小一點孩子的還不明就裡,一邊忙著吃喝,一邊閃爍著眼睛看。大點的那個孩子則垂著眼睛,不看別人,也不參與話題,有人問他,他也默不作聲。其實當我們對孩子評頭論足的時候,孩子可不是毫無想法,他就在一邊看著呢,而且內心一定並不好過。

心理諮詢室,一位41歲的單身女士,因為嚴重的抑鬱症前來諮詢。

在交流過程中,女士談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女士的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從小接受良好啟蒙教育的她,聰明伶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直到5歲那年,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毀了她一生的幸福。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偶然有一天她尿床了。

母親為此大驚失色,並生氣怒駡:

你2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

母親的話讓小小的她非常羞愧。可第二天醒來,她又一次尿床了。

這下子,母親更生氣了,大吼:

你是怎麼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麼又尿了,是不是成心的啊?

母親抱著濕褥子,一邊往外走,一邊罵:

這麼大的女孩子,天天尿床,褥子曬到外面,你不嫌丟人啊?!

可第三天晚上,她還是尿床了。

媽媽為此震怒,不但責駡,而且罰她當天晚上不許吃飯喝水,空著肚子睡覺。

終於,第四天,她沒尿床了。

可母親生氣的面孔和嘲諷的辱駡聲,一直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每每想起尿床的羞愧感和恐懼,她便總是害怕自己會尿床。

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直到成年,這個毛病也沒改掉。

如今,41歲的她,因為這個難以言說的生理毛病,經歷過兩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依舊單身;嘗試過自殺,卻又恰巧被救,之後逃離家鄉,獨自北漂。

依靠安眠藥和抗抑鬱藥度日的她,已經到了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的地步。

看完這個案例,不少人嘆息,好好一個姑娘,被尿床一件小事給毀了。

但真正毀了她一生的,不是尿床這件小事,而是母親當年對待這件事的情緒與態度,對她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心理傷害。

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著名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的“靜止臉(Still face)”實驗,或許能夠給媽媽們最直觀深刻的感觸。

在“靜止臉”實驗之初,媽媽開心熱情地與孩子進行聊天、把手、微笑等互動,孩子的情緒是開心愉悅的。

靜止臉實驗開始,媽媽轉變情緒,面無表情地看著孩子,態度是冷漠的、麻木的,也沒有任何互動。

孩子發現了媽媽情緒的變化,臉上的笑容也瞬間消失。但聰明的小傢伙開始用各種小動作引起媽媽的注意。

孩子發現怎麼努力媽媽都沒有反應後,開始崩潰大哭。

                                                                                                                                                                                                                                               

家庭聚會,說的最多的是孩子,被關注最多的也是孩子。而且,對於許多家長來說,孩子的一切都可以拿到檯面談論,無論是什麼,在哪裡。當時,桌上的孩子,最小的三歲,最大的八歲。一家人竟然當著孩子的面,就“孩子會不會自己洗屁股”這件事,熱烈討論了起來。家長們說話的時候毫不遮掩,談論著孩子的種種就像是在談論一件物品。

小一點孩子的還不明就裡,一邊忙著吃喝,一邊閃爍著眼睛看。大點的那個孩子則垂著眼睛,不看別人,也不參與話題,有人問他,他也默不作聲。其實當我們對孩子評頭論足的時候,孩子可不是毫無想法,他就在一邊看著呢,而且內心一定並不好過。

心理諮詢室,一位41歲的單身女士,因為嚴重的抑鬱症前來諮詢。

在交流過程中,女士談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女士的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從小接受良好啟蒙教育的她,聰明伶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直到5歲那年,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毀了她一生的幸福。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偶然有一天她尿床了。

母親為此大驚失色,並生氣怒駡:

你2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

母親的話讓小小的她非常羞愧。可第二天醒來,她又一次尿床了。

這下子,母親更生氣了,大吼:

你是怎麼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麼又尿了,是不是成心的啊?

母親抱著濕褥子,一邊往外走,一邊罵:

這麼大的女孩子,天天尿床,褥子曬到外面,你不嫌丟人啊?!

可第三天晚上,她還是尿床了。

媽媽為此震怒,不但責駡,而且罰她當天晚上不許吃飯喝水,空著肚子睡覺。

終於,第四天,她沒尿床了。

可母親生氣的面孔和嘲諷的辱駡聲,一直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每每想起尿床的羞愧感和恐懼,她便總是害怕自己會尿床。

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直到成年,這個毛病也沒改掉。

如今,41歲的她,因為這個難以言說的生理毛病,經歷過兩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依舊單身;嘗試過自殺,卻又恰巧被救,之後逃離家鄉,獨自北漂。

依靠安眠藥和抗抑鬱藥度日的她,已經到了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的地步。

看完這個案例,不少人嘆息,好好一個姑娘,被尿床一件小事給毀了。

但真正毀了她一生的,不是尿床這件小事,而是母親當年對待這件事的情緒與態度,對她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心理傷害。

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著名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的“靜止臉(Still face)”實驗,或許能夠給媽媽們最直觀深刻的感觸。

在“靜止臉”實驗之初,媽媽開心熱情地與孩子進行聊天、把手、微笑等互動,孩子的情緒是開心愉悅的。

靜止臉實驗開始,媽媽轉變情緒,面無表情地看著孩子,態度是冷漠的、麻木的,也沒有任何互動。

孩子發現了媽媽情緒的變化,臉上的笑容也瞬間消失。但聰明的小傢伙開始用各種小動作引起媽媽的注意。

孩子發現怎麼努力媽媽都沒有反應後,開始崩潰大哭。

後續實驗資料表明: 在母親對孩子冷漠以對、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出現心跳加速、壓力激素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應,倘若實驗持續下去,孩子的心理也會受到嚴重創傷。

可見,媽媽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深刻!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曾說,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則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則全家焦慮。

尿床原本只是一件小事,倘若案例一中的女孩的母親是用輕鬆愉悅的態度去解決孩子尿床的小事,而不是用生氣怒駡等負面情緒來對待,其結局定然會迥然不同。

只可惜,上天再也不會給予她第二次的機會。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過: 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而那些長大後很出色的孩子,背後幾乎都有一位情緒平和的媽媽。

文學大家、北大校長胡適,便是深受母親溫和秉性的影響,才成為一代名人儒士。

兒時,在胡適的記憶裡,每到除夕,家裡總有一群討債的人。

起因是大哥好賭,總是欠一身的賭債。還不起債,別人便大過年的賴在家裡不走。

母親忙前忙後,料理年夜飯、壓歲錢等,不氣不惱,就當沒看見這群人。

等到所有的事都忙完,才去邀請本家長輩,每個債主發點壓歲錢把他們請走。

即使是這樣,母親也從不罵大哥一句,連怒色也不曾有。

母親和善,但並不代表無條件縱容。

倘若胡適做了什麼錯事,說了什麼錯話,母親都會記在心裡,等到只剩兩個人的時候,關起門來,細數他做錯的事,讓他認錯道歉。

母親從未當著眾人的面責罰他,吼罵他。

十二歲那年,胡適將要離開母親前去上海求學。

離家前夕,母親裝出很高興的樣子,送胡適出門,不曾在孩子面前掉一滴眼淚。

等胡適走後,母親才關起門來,大哭一場。

操持一個大家庭,母親已屬不易。遇上孩子們調皮犯錯,母親卻從未情緒失控,當眾吼罵。

可見,胡適的母親在自我情緒管理上,做得有多好。

成年後,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裡說到: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一個情緒平和的母親,一個善於管理自我情緒的母親,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更是每個母親一生的必修課。

看到這裡,或許不少寶媽會反駁說:我也知道發脾氣吼孩子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啊。

誠然,想要做到情緒穩定、笑口常開,對於家務纏身、工作忙碌的媽媽們來說,確實太難了。

可現實生活中,越容易發脾氣的媽媽,往往輸得越慘。

輸了什麼?

一是輸掉了自己的時間;二是輸掉了自己的情緒;三是輸掉了家人對她的喜愛與尊重。

那是不是媽媽們有了負面情緒就只能忍著?

當然不是。

對於媽媽們而言,真正的情緒管理,絕對不是一個“忍”字。

如果我們想從根本上控制情緒,那便要學會合理發洩自己的忍耐與不滿,而不是積壓。

小情緒會表達,大脾氣才不爆發。那麼管理小情緒最好的辦法,便是讓情緒流動起來。

如何讓情緒流動起來?

一、吼完後的安慰與道歉更重要。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在被吼之後,最擔心的問題是媽媽還愛不愛我。

倘若你控制不住吼了孩子後,記得事後給予孩子安慰,告訴孩子你依然愛TA,並為自己一時的衝動道歉,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讓孩子對媽媽產生恐懼。

二、及時轉移注意力。

很多媽媽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總是忍不住新賬舊賬一起算。其實面對孩子犯錯,不想出現吼罵失控狀態,媽媽們可以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犯錯,讓孩子自己先回房間反思,或換孩子爸爸來處理。

三、多進行轉念作業。

孩子犯錯時,學會用轉念作業來轉換思維角度。

例如,孩子犯錯,你希望怎麼樣?是打罵孩子一頓?還是吼孩子一頓?抑或希望孩子承認錯誤道歉?

在內心回答完這些問題後,就把這句話反轉思考。把“孩子”換成“我”,例如,“我希望打罵我一頓“、“我想要我承認錯誤道歉。”

而後,根據轉念作業後的感受與想法,理智採取下一步行動。

四、適時隔離。

很多時候媽媽之所以對孩子的小錯不能容忍,在於媽媽與孩子相處的頻率和時間太長。

偶爾適當與孩子分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在其他空間放鬆後,再回到孩子身邊,才會倍覺孩子可愛易相處。

五、記錄感受。

管理和調整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覺察情緒。而記錄感受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緒覺察的方式。因為記錄,可以讓情緒“被看見”。

當你拿起筆的時候,剛開始可能會寫自己的情緒,但寫完感受和情緒,便會變得理智,在多次記錄中,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從而實現情緒管理。

六、療愈心中曾受過傷的小孩。

每個成年人的心目中都曾住著一個小孩。童年期受過創傷的成年人通常會無意識把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這意味著,如果媽媽曾經在原生家庭裡被吼罵長大,那麼媽媽可能也會控制不住用吼罵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媽媽在撫養自己的孩子之前,要先去療愈自己內心的小孩,跟小時候被壞情緒纏繞的自己對話。

只有媽媽內心的小孩得到療愈,媽媽才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撫育好自己的下一代。

著名教育專家喬豔坤曾說:

母親是大地,爸爸是大樹,孩子是枝芽。家庭教育其實並不需要父母多麼的“優秀”,一個有著平和態度,情緒穩定的“正常”媽媽,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育兒等於育己,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父母的修行之路。

願我們在情緒管理這門人生的必修課上,能夠早日修煉成功,給孩子、給丈夫、給未來,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喜歡我們分享的資訊,別忘了在育兒日記粉絲團首頁,點擊「追蹤」➡並設定為「搶先看」,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