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聚餐,原本愉快熱烈的氣氛,卻因一位朋友的“酒後真言”熄了火。

大家都在討論怎樣買票回家,給爸媽送點什麼。朋友小宇卻一言不發,悶頭喝酒。

有人不識趣地問:“你幾號回去?團購藍罐曲奇,要不要一起?”

他說:“買什麼他們都要挑毛病,貴了、難看、不實用、沒眼光……懶得買!”

說著說著,這個一米七八的男人,竟然藉著酒勁哭了:

“我在他們眼裡,從來都沒好過,我一輩子小心翼翼討他們歡心,

努力讀書,努力找好工作,努力給他們買東買西,可他們永遠都不滿意!

我不想回去,在他們面前,一團抹布都比我有價值……誇我一下會死嗎?!”

看著這個名牌大學畢業,業務優秀的小夥子就這樣失聲痛哭,心裡真是五味雜陳。

有多少孩子都是這樣被父母打擊著,一輩子都在求父母誇獎。

01

作為頂級動畫巨匠,宮崎駿溫暖治癒了全世界,卻唯獨漏了他的兒子——宮崎吾朗。

和很多孩子一樣,宮崎吾朗也會在父親打擊下長大的孩子。

一次訪談中,宮崎吾朗甚至評價宮崎駿是個0分的父親。

▲宮崎吾朗

年幼的吾朗繼承了父母的繪畫天賦,並夢想能成為父親那樣棒的動畫導演。

宮崎駿認為動畫行業辛苦,不希望兒子從事動畫,

同時,他認為兒子沒有動畫天分,極度看不起兒子的作品。

他憋著一口氣,拿出了第一部作品《地海戰記》,

宮崎駿卻在觀影時,眾目睽睽下,中途離場,還寫信批評。

第二部作品《來自紅花阪》發布會,宮崎駿在現場毫不留情批評影片,

吾朗不得不在尷尬氣氛中,公開謝罪。

之後票房不錯,宮崎駿仍然說:“好歹也給我點壓力呀。”

宮崎吾朗氣得口不擇言:“可惡,不要給我死太早!”

宮崎吾朗也是倔強,意思是:你等著,我會證明給你看!

沒有人的成長是一蹴而就的,宮崎駿自己也畫過無數失敗作品,

38歲才出了第一部動畫,還票房慘敗。

《霍爾的移動城堡》說: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

真正的愛,是理解,是欣賞,是鼓勵。

宮崎駿曾被問起:為什麼總是在斥責孩子?

他的解釋是:與其讓別人胡亂批評,還不如自己來毒舌。

錯!

孩子心裡,哪怕全世界都不認可我,只要你認可我,

那世界就是完整的,我就有力量砥礪前行。

就像《霍爾的移動城堡》中說的:“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打擊不是教育,更不是愛。

02

那些一生都在求父母誇獎的孩子,心裡到底有多苦?

2017年,搜狗登陸美國紐交所,對於CEO王小川來說,他付出的十八載春秋,終於開花結果。

人生裡程碑時刻,現場的母親卻說:“才50億,看看人家騰訊阿裡。”

不知道那時那刻,他心中是否有什麼東西悄無聲息地碎了?

文學家拉伯雷說:“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

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如果這個人還是自己的至親,這種痛心應該會加倍吧。

王小川的履歷,金光閃閃的學霸人生:

18歲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特招進入清華讀計算機本碩,
27歲成為搜狐最年輕的副總裁,
32歲全面負責搜狗戰略及運營管理,
40歲搜狗公司赴美上市。

他卻在某訪談時說:

“在我媽眼裡,她總覺得別人家孩子會這個會那個(總之比你強)。”

▲王小川訪談截圖

有些父母,永遠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好,一味苛責、打擊,

以愛之名撕裂孩子渴望價值的心。

負能量場裡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跨不過去的心障。

姜文在十三邀訪談中,罕有地談及人生失敗。

這個眼光犀利、才華橫溢,手捧無數獎項、頭頂耀眼光環的男人,

竟然說:“我平常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即使早已晉級卓越人士,內心卻有一處是虛的,

就像風箏飛在天上,卻感覺不到那根線,飛得越高越不踏實。

他說:“我考上中戲她(媽媽)也不高興,我買了房她也不願意住,

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

有時候我覺得生活沒招,才拍電影假造一生活,

我回到現實,面對的是十幾歲一樣的困境。”

▲姜文訪談截圖

功成名就如姜文,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內心卻困在一份求而不得的渴望裡。

他的母親前年過世了,他說“她最終也沒誇過我”。

他永遠失去了機會,心裡的傷,永遠難以癒合。

03

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馬》書中,記錄了她和父親的故事。

從小,她的父親對她頗為苛責,對她的作品也諸多不喜。

1983年,三毛在《聯合報》發表《朝陽為誰升起》,

父親讀後,一改常態,留下127字的紙條表達了讚賞。

三毛讀完字條,這樣寫道:

“你留的信,很快地讀了一遍,再慢讀了一遍,眼淚奪眶而出。
爸爸,那一剎那,心裡只有一個馬上就死掉的念頭。”

接下來這句話,更扎心:

“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
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父親的認可,是她一生追尋的“道”,

那一刻,是“朝聞道,夕可死”的解脫感,

似乎生命的任務業已完成,死而無憾。

柏邦妮問:“一個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心裡的苦?”

馬東說:“因為太苦,所以一絲甜就夠了。”

父親的一句肯定,是那漫長苦澀裡的一絲甜,如煙火般頃刻照亮了人生。

她說:“這一生,丈夫欣賞我,朋友欣賞我,手足欣賞我,都解不開我心裡那個死結。

對我來說,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

童年時期對心理的影響極其深遠,在“剛烈與脆弱”,“自卑與自負”之間搖擺的三毛,

最終以輕生的方式離開世界,也許,與此不無關係。

常常被打擊的孩子,不僅心裡苦,一生都在求父母誇獎,

同時也因為安全感與價值感極度匱乏,讓他們一輩子都活在自卑裡,

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這個世界。

04

真正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的,是孩子內心的力量。

如何把父母的期望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力量?

如何對待孩子成長中的缺點?

唯一的途徑是理解、鼓勵和愛。

  • 掌握好批評的度

父母要與孩子建立好的連接關係,《他人的力量》一書告訴我們,

好的連接關係,讚揚和批評的比例是6:1,

而壞的連接關係,讚揚和批評的比例是1:3 ,以至更低。

  • 用正面的語言

《正面管教》一書講到,父母要善用正面的語言教育孩子,

切忌辱罵和人身攻擊,也盡量少使用否定的語句。

我參加過一個正面管教的心理講座。

開課前,有個互動遊戲:講師說指令,大家照做。

兩組指令,意思完全相同,區別是,一組用正面的語言,一組用負面的語言。

比如:“請坐下”和“不要站著”。

遊戲結束,心被狠狠戳中,負面的語言,特別刺耳,人不由自主地焦慮、緊繃、防禦。

  • 對事不對人

《他人的力量》一書說,好的連接關係,並不是沒有批評,

而是批評具有建設性,對事不對人。

許多父母,動不動罵孩子“笨死了”,“你就是不如某同學好”,

這種話,不是發洩,就是挑刺,根本不是教育。

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找到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幫助。

  • 父母的心態

生存於世,父母難免有許多壓力和情緒,孩子常常無意中成了出氣筒。

孩子有缺點,不是不能批評,而是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心態,

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洩憤。

遇到問題,先克制兩秒,用接納的心,寬容的態度,善意提醒。

05

李宗盛有一首長達6分多鐘的歌《新寫的舊歌》,無數人聽得淚流成河。

滄桑的歌聲裡,父子間的隔閡、從未得到認可的遺憾、漫長一生無解的心結。

與其說是“言和”,不如說是“奈若何”。

這也是多少人內心,想說不能說的苦。

無數電視劇裡,都有一個大boss,看似強大無比,

其實,內心有個大窟窿,傾其一生都在表演,只為向父母證明“我不差”。

父母是孩子的來路,亦是孩子的歸途。

我們要明白,無論子女長到多大多老,無論世間獲得的名利多麼耀眼,

他們的內心裡,最珍貴的,不過是來自父母的那份欣賞與肯定。

來源來自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