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過得幸福是所有父母的心願。

父母一些不正確的言行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敏感、自卑、焦慮。

這幾類家長很難養出幸福滿滿的孩子,尤其是第二種,作為父母的你有嗎?

TOP1 : 愛攀比的父母

前幾天,一則“開跑車接送孩子被移出群”的新聞刷了屏,引發熱議。

有位孩子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 老師和其他家長認為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

不利於教育,讓他以後不要再開跑車來接孩子上學,跑車家長回懟後,卻被移出群。

網友一致認為跑車家長並沒有錯,人家沒偷沒搶,

用辛苦賺的錢買自己喜歡的車接送孩子怎麼就錯了?

一個網友說出了真相所在:

跑車家長的行為,並不是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對教育不利,

而是已經引起了家長的攀比心理,讓家長心裡不舒服,但又不能直接說,

只能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提出來。

說到底,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其實,對於上小學的孩子而言,大多孩子根本不懂哪個車貴,哪個車便宜。

他們更在意那個玩具更好玩,哪款衣服更新潮,更拉風。

沒有家長和社會向他灌輸攀比心理,他們根本不會去攀比。

金星說過:

給孩子穿名牌,全是大人鬧的,孩子太單純,大人太複雜,

孩子其實不在乎也不知道的,對她來講就是個衣服。

攀比心強的父母,說到底是嫉妒心在作怪,他們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也害怕自己被人比下去,這種人活得又累又操心。

孩子自小見父母這樣,潛移默化的他也會在學校和同學攀比,

走上社會,虛榮心也會迫使他利用不正常的手段去和朋友同事攀比,

活的很累,容易自卑,難以過上幸福生活。

所以,父母怎麼面對貧富差距,對孩子的快樂影響很大。

父母如果對自身狀況不自信,怨天尤人,

對他人的富裕羨慕嫉妒恨,孩子怎麼會自信快樂。

TOP2 : 喜歡推卸責任的父母

十一假期去北京參加表弟的婚禮,有一天雙方的親戚一起到表弟的新房參觀,

第一次見面的親戚正聊的熱鬧,忽然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原來一個小女孩跑的摔倒了。

孩子媽媽抱起孩子,發現臉上碰了一個口子,流了很多血,眾人趕忙把孩子送到醫院,

索性孩子沒有大事,只是縫了6針,但有可能落下疤痕。

孩子媽媽很心疼擔心,追溯孩子摔倒的原因。

原來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穿上了表弟媳婦的一雙熊貓棉拖鞋,

跑的時候鞋不跟腳,正好碰在了床沿上了,由於是新房表弟一直沒有住,

床上沒有鋪床品,所以傷口比較嚴重。

孩子媽媽埋怨爸爸:“都說不來,你非要來,這好了,把孩子碰成這樣。”

孩子的爸爸反駁到:“這不能怪我,孩子非穿別人的鞋,還到處亂跑,才造成這樣。”

這下那位媽媽好像被提醒了似的,立即把矛頭轉向了表弟媳:

你們也是,怎麼不給床鋪個床單,要是有床單,媛媛就不至於碰這麼厲害。

又不是冬天你們放那麼多棉拖鞋幹什麼呀,

媛媛在家也總穿我們的大拖鞋,也沒有摔過,都是那雙棉拖鞋害的。

孩子的爸爸覺得不好意思,示意她別說了,可她還在巴拉巴拉。

其實,孩子碰傷,大家都很心疼,只是這位媽媽一味埋怨別人就有點不妥,

真要追究起來,自己沒有看好孩子不是責任更大。

這是很多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餘世維在他的《經理人常犯錯誤之拒絕承擔個人責任》裡就講到過這個問題。

他說:“與外國人相比中國人更不願意認錯。”

同樣是小孩兒不小心撞到桌子,大哭。中國媽媽和日本媽媽處理態度截然不同。

中國媽媽往往第一個動作是打桌子,都怪桌子碰了寶寶,

可這無形之中告訴孩子,責任在別人。

日本媽媽把孩子帶到桌子旁邊說:

來,再走一次。一個人跑步會撞到桌子有3個原因:

第一個是小孩兒跑步的速度太快,躲閃不及;

第二個是小孩兒的眼睛一直看著地沒有注意前方;

第三個是小孩兒心裡面不知道在想什麼,你是哪一種呢?

遇事喜歡推卸責任的父母,說到底都是沒有責任心的人,

他們從來不敢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事情、承擔責任,

一遇到事,只想著躲避麻煩,保護自己,指責他人。

殊不知,他們這種醜陋的、不負責的形像在漸漸地影響孩子,

孩子長大後也會膽小怕事,不管遇到什麼棘手的事,

他也是第一時間想著遠離責任,撇清自己,而不是想著怎麼解決。

喜歡推卸責任的父母,讓孩子感到不知道該信賴誰,給不了孩子安全感,

這類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容易“小心眼”,沒有責任感。

TOP3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小龍女”吳卓林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她上的貴族學校、住的每平米7萬的豪宅,

卻並不快樂,好幾次通過報警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母親吳綺莉經常對女兒言語恐嚇,家暴,還懲罰她通宵不睡覺,

為了讓女兒找成龍要錢甚至拿刀砍女兒,就這樣情緒暴躁的媽媽有時也會寵溺孩子,

女兒9歲了,還抱著上廁所、13歲還替女兒穿衣服。

可這樣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母親,給孩子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以至於本該快樂無憂的年紀,吳卓林卻一再報警,離家出走,甚至輕生。

很多父母經常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自己的心情好,

就對孩子和顏悅色,親密有加,甚至還會滿足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

倘若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向去做事,或者自己心情不好,

就會把壞情緒嫁接給孩子,隨意指責和打罵孩子。

這種父母就像個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炸了。

長久在這種情緒不穩定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因為無法判斷父母會用怎樣的態度對待自己,

常常會感覺到茫然和無助,沒有安全感,變得內向自卑。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家裡窮,媽媽的情緒也非常不穩定,只要做錯一點事就會被打。

因此,陳喬恩從小生活在恐懼中,害怕聽到媽媽的聲音,

甚至用自閉來形容自己,長大後也常常覺得自卑。

和媽媽一起參加綜藝節目,也是沒有話可說。

對孩子來說,擁有一個心態陽光、情緒平和的父母,

是孩子最大的福氣,遠比那些外在的東西重要的多。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長大後,對人間瑣事會更寬容,也更有幸福感。

TOP4 : 喜歡哭窮的父母

朋友從小被告知,家裡很窮,過年過節吃頓肉都是硬擠出來的,

她讀書的錢都是借的,給她買一件新衣服都會說教幾小時。

她理解家裡,從不亂花錢,讀書也很用功,就想著畢業了找個好工作為家裡賺錢,

高考的時候為了給家裡省錢,不敢報太好太遠的學校。

上大學後才知道,家裡其實並不窮,

家裡在三線城市有兩套房子,一個商舖,每年的租金都十幾萬,爸媽的工資也不低。

可這麼多年的父母哭窮,讓她養成只對賺錢感興趣的習慣,

一件事只要帶不來利益,她便沒興趣。

30多歲的她不願結婚,更不想生孩子,

賺了錢就把所有的錢都花掉,買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

父母在她成長過程中留下了很大的傷害,讓她極度不自信。

自卑是“哭窮教育”給孩子帶來最普遍的一個影響。

很多父母以為向孩子哭窮,孩子就懂的了節儉,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這不僅不能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還可能讓孩子養成自卑拜金的性格。

孩子小的時候對物質的需求被父母過分的抑制,

長大後容易變得唯利是圖,為了賺錢放棄了人生中很多珍貴的東西。

孩子在這樣的家裡,體會不到幸福,只能體會到內疚。

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便是父母的累贅。

聽多了哭窮的孩子,他們總是不自信,沒主見,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不敢為愛發聲。

很多優秀的姑娘毫不猶豫地拒絕一個又一個機會,她們覺得自己配不上。

一個網友解釋的很好:

因為父母的哭窮,他們習慣了面不改色地承受最壞的,卻永遠無法心安理地享受最好的。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這是所有父母的願望,可是有多少父母不但沒有給孩子遮風擋雨,

還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製造風雨。

孩子是弱小的就像一顆顆的幼苗,不能獨自面對外面的世界。

父母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依靠、是最唯一可以信賴的人、是安全感、是幸福、是一切。

所以,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造成影響。

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

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想要孩子幸福,我們要先活出幸福的樣子,孩子才會知道什麼是幸福。

來源來自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