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父親三部曲」最後一部,

《飲食男女》是部讓人可以一看再看的電影。

飲食男女的主角多,一個父親加上三個女兒,

每個都有自己的一段劇本,

每段細節中衍生的問題可以讓人有思考的空間。

表面看似會讓人睡著的老舊片子,但片中情節完全沒有冷場。

就在觀眾心中以為下一步應該會是如何的時候,

劇情走向卻又朝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發展,不斷的丟出震撼彈。

它讓整部片就算不用依靠華麗的影聲效果,

完之後也不會有枯燥之感。

李安導演成功的地方在於,

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細枝末節搬上大銀幕之後,

卻不會讓人看起來平凡乏味。

只用幽默帶點犀利的對話方式

搭配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情節加以編排調整,

再將其動作語言放大一些,

就能讓觀眾看了能感同身受之於還能莞爾一笑細細品味。

因為排除年代老舊的背景,

片中所演的不就是身邊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嗎?

很難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

就好像總也找不到一詞一句來形容李安。

在認知裡,很少有不知道大導演李安的,

Ang Lee這個名字甚至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李安的大名享譽世界,

也是唯一一個獲得過奧斯卡獎殊榮的華人導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讓李安第二次摘下奧斯卡的最佳導演。

而大部分人認識李安,也正是由於李安

導演的那些奧斯卡獲獎電影——

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最佳導演影片《斷背山》

只是很多李安的資深影迷提起來,最喜歡的李安電影,

還是他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

《推手》是李安的處女作,淳樸,真實,

李安自己說,“它給了我一個基調,讓我永世不得翻身。”

《喜宴》他則拿了柏林影展金熊獎,李安從此蜚聲國際。

而《飲食男女》對於李安,相比於另外兩部,

一無深刻的拍攝印象,二無重量級的獎項撐腰。

剛上映的時候更是惡評如潮,票房相比於前作也不盡如人意,

結果最終卻成為「父親三部曲」

最著名的一部,被人奉為經典之作。

李安自己說:

“我的電影裡,最常被人提到的就是《飲食男女》和《冰風暴》,

說是印象最深刻,有人喜歡《冰風暴》,我比較知道原因。

可是大家為什麼喜歡《飲食男女》,我不是很清楚。”

而提起《飲食男女》,又不得不與另外兩部做比較。

李安講:

“ 《推手》和《喜宴》是小輩讓長輩失望,

《飲食男女》是長輩令晚輩失望

這是影片編劇時就定下的路數,

但怎麼個失望、失望的滋味是什麼,

是直到影片拍完,剪輯第二稿的時候才慢慢有所體會。”

《推手》和《喜宴》講“父子關係”,

飲食男女》講“父女關係”。

相比於前者,“父女關係”則是李安最不熟悉的。

李安說父親很少和自己的兩個姐姐講話,

而自己也沒有女兒,所以對於“父女關係”

自始至終都沒有搞清楚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

拍《飲食男女》的時候他承認就是摸索著拍,剪輯的時候特別困難。

李安說:

“拍的時候,有時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幹什麼,

我知道哪場戲好,但整個片子的味道是什麼,

以及它後來該有的那股勁道。

時隔多年,還有人來跟我說喜歡,這些我都是未曾料到。”

李安說這部片子在全世界的迴響很大,

可是他不知道為什麼,對於他來說,這始終是個謎。

也許,這個答案得交給在座的各位來回答了。

一無驚人的票房,

二未曾拿到過什麼重要獎項的

《飲食男女》如今卻被影迷奉為經典。

由此證明無論是票房還是獎杯,都無法去定論藝術的價值,

電影有自己的語言,好電影就是好電影。

如果真要說什麼標準,那就唯有時間,

只有能被歲月留下的電影,才有資格稱一聲好作品。

如果今生有幸能見到李安,

我真的很想問清楚關於飲食男女中的所有疑惑。

不愧是李安導演,《飲食男女》所有的細節都藏在電影裡面。

每個角色的個性顯著,很多沒有說出口的都用畫面強烈的暗示,

用聲音的過場來轉場,每一個眼神都流漏了情感。

導演把演員發揮到最好的狀態,

引導出那面沒有說出來的情感,真的很厲害。

雖然《飲食男女》的意韻不比《推手》來的深長,

然而讓我深深感到震撼的是那樣荒謬的真實感。

種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情愛錯置,在李安的巧思之下,竟如同信手捻來。

既帶給觀眾不斷受到衝擊的驚愕,卻又合理得令人覺得這就是人生。

這種感受很矛盾

當影片的最後,停在家倩端湯給朱爸爸的那一幕時,

我就這樣呆坐在螢幕前,久久回不過神來。

《飲食男女》很日常,卻深刻的透進心裡,子曰:“食色性也”。

李安這部電影,算是兩個元素都具備了。

餐桌在這裡比較像場景,宅子裡所有的事情,全都圍繞著它發生。

人有男女之分,但都得討生活,

就吃飯這一點,就有著共同的興趣。

故曰:飲食男女

本篇所涉及的是從各地奔赴首都一線的城市男女,

且特指同處一室、擁有兩人世界的飲食男女。

早上披星趕月,晚上伴著夜幕回到蝸居,

生存在北上廣一線的幾千萬都市白領們,便開始了飲食男女的生活...

《飲食男女》是1994年出品的台灣劇情片,

本片主要演員有郎雄、吳倩蓮、楊貴媚、歸亞蕾和王渝文。

該片講述了九十年代台北,

一位退休廚師和他的三個女兒,面臨的家庭問題與兩代衝突。

藉由彼此的生活與衝突,建構出不同年齡層、

不同職業的價值觀,描述了飲食文化與兩代關係。

片頭震撼於老朱(郎雄)做菜的大膽

繁複手法令人驚訝,坦白說,我看到那堆砧板上的田雞時,

微微傻眼,馬上憶起在北京的韓式餐廳裡,

那狗肉火鍋...中國人真的無所不吃。

看著看著,慢慢沉溺於老朱做菜時的熟練與自在。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走出後院,

到棚子裡挑選土雞時嘴角那抹微笑和自信。

影片一開頭,便緊扣電影片名“飲食”,

老父親廚師忙著洗菜、切肉、炸物,

前一秒看著雞籠,下一秒雞就成了鍋中肉。

電影一開始爸爸對每個星期天家庭日聚餐親自下廚的用心,

從下午開始燒菜,每道菜都精緻費功且不含糊,

這是他樂於去作的事情,更是他期待去作的事情。

從鏡頭帶到他切辣椒邊切邊笑就可知道;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這簡單八個字便道出了整部片的精神,

這句話源自於《禮記》:

人生天地間,唯賴一息以存焉,

生存的關鍵則依賴飲食、男女,

前者使一己之生命得以存活,後者使天地生命得以延續。

講白一點,人,要活著,不外乎就是吃跟愛。

飲食文化,著重色、香、味俱全,所謂色,

就是眼睛所看到食物料理後的擺盤裝飾,

香則靠鼻子所嗅息,而味當然是靠舌頭與嘴巴來品嚐了。

可是這食物呢就像是電影台詞所說,

“這菜的酸甜苦辣,一到嘴裡,

便是各嘗滋味”,說的極有哲理。

李安把人之情感比喻成飲食燒菜,

菜燒得再好吃,這滋味也要懂得品嚐的人才能了解。

食物的真正的好滋味不在於舌頭味蕾,

是在於人心,這是《飲食男女》所要表達的。

老父親料理的畫面中穿插著,

著是三個女兒的出場時間:

大女兒家珍教學的場景,一臉的漠然;

二女兒家倩上班的場景,一臉的精明能幹;

小女兒家寧上班和朋友的對話,一臉的青澀。

四個段落四個鏡頭就交代完了

整個影片的主要人物和他們各自的性格和職業。

接著當然就是重頭戲”飲食文化“

在飯桌上的交流,往往是人們溝通聯絡感情的最佳場所,

過年的團圓飯,節慶的辦桌,朋友的聚餐,

無一不是為了維繫彼此交誼而辦。

這也是父親要求三個女兒

每週日都要在家聚會的原因。

可是飯桌上僅有的兩、三句話卻因為父親的權威

和女兒們的小心翼翼而無法進行下去。

二女兒品嚐出菜的味道有異正要出聲,

父親臉色的變異,大姊的眼神遏止,小女兒的噤聲...

李安將鏡頭對準了餐桌,

同時更對準了餐桌之下暗流湧動的情感。

簡短的餐桌鏡頭就已交代了

整個影片的主要問題和父女兩代人的代溝。

影片演的就是一個普通又特殊單親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老父親早起跑步鍛煉身體,之後叫醒女兒吃飯,

該上班的上班,下班回來繼續這一幕。

老朱在大飯店擔任主廚一職,卻始終擔心家中三個女兒。

大女兒走不出前一段感情的創傷,讓人發愁嫁不了人;

二女兒忙於事業,和前男友維繫有性沒有愛的關係;

小女兒在家人的關心與愛護中被忽略,追求愛背棄了朋友。

李安將三個女兒的婚戀及其與家庭的關係敘事多頭並進,

中間穿插著鄰居錦榮和她女兒的情節片段。

原以為不過就是親戚的另一段短劇,

但其實這一段和老父親的婚事才是整個敘事中暗藏的主線。

老父親表面看似守舊,實際上卻是家中最懂得追求真愛與幸福的人。

但因為代溝,整個家的人個懷心事。

閃電結婚,投資失敗,未婚先孕,續弦娶妻。

不僅令劇中人驚訝不已,更使觀眾原本平靜的心情頻起波瀾。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這期間有人懷孕,

有人被拋棄,有人找到真愛,也有人死去...

直到有一天,一向最乖巧、不露聲色的三女兒宣布自己已經懷孕。

大姐宣布自己已和男友結婚後,

還沒等父親和老二回過味來,就跳上男友的摩托車飛奔而去。

最想搬出去的二女兒反而一個人留在舊居。

原來一個完整的家,肥皂泡一樣破碎了。

同時,朱家隔壁搬來了一位聒噪的寡婦,

她終日痴纏著老朱,老朱周旋於她們之間。

最終,即將破裂的大家庭再度團聚。

最後在小女兒的率先出走,接連大女兒的隨後離開,

正在二女兒擔憂著父親的健康

以及自身的諸多變化意欲留下之時,

老父親毅然決然的說出了自身的決策,

還鐵錚錚的拿出了他的體檢報告以示決心。

看完整部片,被老父親的震撼彈

轟炸之後心情還停留在片中一樣。

片尾畫面回到從前那一樣的飯桌,

只有二女兒和父親的兩人餐桌上。

久失味覺的老父親,嚐到了二女兒湯的味道,

感覺就像是隔在雙方中間的那道鴻溝。

因這熟悉的味道而消彌了,並且還讓女兒再盛一碗,

就像想要讓這愛的味道延續下去一樣。

也意味著父親在經歷那麼久的煎熬之後,

總算又能嘗回自己人生的滋味了,

讓人看了心中不自覺的有股暖流通過。

這時再往前回想,才發現其實整部片都在鋪埂。

一開始老父親接到的電話,

第一次聚餐老父親的慾言又止、之後錦榮的出現,

老父親不辭辛勞的為鄰居孩子送便當,錦榮那欲言又止的答謝;

老父親去了醫院讓二女兒以為是身體有異樣

但除了味覺喪失之外又看不多哪有問題、

老父親面對心中未來丈母娘的恭敬態度。

這種種的線索都讓觀眾在看的當下

有所疑惑卻又讓劇情帶著走導致無法多想。

而這些都在最後一次的餐聚上才得到了答案。

在梁太太氣到昏倒一陣鬧轟轟的時候,

畫面帶到老父親和二女兒的眼神彼此交流。

像是不用言語的告訴對方,什麼都豁然開朗了。

再回頭想想,曾經疑惑為什麼父親床邊的妻

是用三個女兒中的家倩像而不用另外兩個的。

我想除了父親說的家倩性格最像母親之外,

也因為家倩是最終最了解父親的那一個女兒吧。

全篇的劇情用老朱一手操辦的周日家宴作為“中繼站”。

第一場家宴,展示了老朱和他的女兒們之間尷尬的緊張關係。

大女兒向上帝祈禱而忘記了父親的操勞;

二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之下功成名就,

但卻一心想離開這個家;

三女兒出生名廚世家,但卻是在洋快餐店裡打工。

而到了第二場家宴時,三女兒珠胎暗結,搬出了這個家。

第三場家宴時,大女兒突然宣布了自己結婚的消息。

到了第四場家宴,老朱公開了自己的黃昏戀。

在此片中,李安總是在詮釋“食色,性也”這個主題。

食物是檯面上的東西,“性”才是檯面下的實質問題。

一個鰥夫老人和三個女兒之間的情感生活,

這三個女兒都沒有結婚,甚至是作為老大的大姐還沒有經驗。

反到是老二經驗十足,最小的妹妹處於青春期,

可是偷嚐禁果後第一個懷孕。

這次懷孕給大姐不小的刺激,在同校老師的一再追求下,

大姐的心理產生了突變,並也嘗試了,懷孕離家。

最有意思的是三個姐妹想要嘗試

愛情的原因竟是為了離開這個家。

家中的老二是和父親衝突最大的一個,

當時此片編劇王蕙玲和李安最初設計的三個姐妹個性太過平均,

詹姆士看到這個情況後提出建議,

王和李進行修改後才有了現在二女兒。

二女兒個性最像她的母親,她其實是第一個提出離開家的人。

可事與願違,新買的房子被騙了,男友和別人結婚了,

她再次回到了原點,回到了那個以前她最不喜歡的家。

其他兩個姐妹卻因為懷孕離開了家,

就連平時最為嚴肅的老父親

竟然也出軌和鄰家阿姨的女兒好上了,也離開了家。

人生就是這麼有意思,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情似乎每天都在發生著。

愛有很多種類,親人之間的愛,

朋友之間的愛,郎雄在戲中的一句台詞說道:

“其實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照樣地可以各過各的日子,

是從心理產生的那種顧忌,

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這句話仔細想想,和你同住的家人,

每一天即使碰不上幾次面,說不上幾句話,

當你回到家的時候,你會從心中流露出貼切的踏實感。

家人之間長期習慣所累積而成的規矩,

不也是因為受到教育被「禮」來進行軟性約束,成為了倫理。

靜靜的回想,父母燒菜等兒女們上桌,

上桌前可是花了少時間準備,想菜色,備料,烹調煎煮蒸炸。

一直到菜燒好了,端上桌後,大家總是先開動,

父母不是後來吃就是最後吃,杯盤狼藉後還要忙著收尾洗碗。

這也呼應電影裡說的:

“就像燒菜一樣,燒好了上桌子,就沒胃口了!”

父母始終享受著那種圓滿的團聚,

所以燒菜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愛,對於家和對於兒女的愛。

愛是一種折磨,絕對是種折磨。

正如戲中從小女兒嘴裡說出:

“真正的愛情,是跟一個真正關心你的人在一起,

這個人可以讓你表達內心的感受,

在他身邊你可以覺得自在的事情”。

接來下李安要說的是「男女」,可以解讀成愛情,也可以是慾望。

定義就如同燒菜一般,各自形塑,古人說的“食色性也” ,

這個色字,是要映襯飲食也好,人的心中總有欲來牽引思緒。

有誰敢能保證自己絕對不渴望愛情,

不期待去保護人或是被保護,「愛」這樣的行為,

沒有任何一個字可以精準定義與形容,因為它因人而異並且因地制宜。

片中的三個女兒,內心對於愛情的追求與渴望,在鏡頭錯位的捕捉下,

你用心去感受便可發現李安

透過極為細膩的處理手法來操作這三個人

對於愛情憧憬所反射出的表情與感觸。

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台詞都能在影片結束後有更深入的意會。

女兒們的相繼離開,父親心中不免不捨,

縱使不捨仍得割捨,畢竟這是女兒們所追求的人生。

戲中郎雄好友溫伯伯所說的乾燒甲魚菜色:

你想要的要不來,你想趕的也趕不走。

這前後呼應的暗喻也是在結尾時候我才能理解,

從幾個枝微末節的畫面,

突然領悟女兒與父親之間不能言喻的感情發展...

結尾的震撼與張力,整個留給觀眾們意想不到的發展,

別出心裁的掌握了電影的一種重要元素,真使人擊節稱賞。

由飲食借鑑人生,方知大妙。

《飲食男女》成功的很大因素在於結局的收尾。

有的片讓人有沒看完的感覺,草草收尾讓人不知道在看什麼;

有的片留太多伏筆,給人太多想像空間卻反而像沒有結局。

但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不會這樣,他清楚完整的交代了整部片的主旨。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電影中有句台詞說道:

“這菜的酸甜苦辣,一到嘴裡,便是各嘗滋味”。

同樣一道菜,吃到不同嘴裡有不同的感受,

就像人生一樣,冷暖自知。

電影的鏡頭語言十分克制,甚至顯得有些沉悶,

但是其隱喻和表現層次十分豐富。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影片從中華飲食文化出發,

由飲食的五湖三江匯流入海的“一個味”到男女情感的“多味”。

由“味覺喪失”到“味覺恢復”的功德圓滿,

體現了李安對於傳統文化“和為貴”的理解。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

本片中表演最為出彩的是李安的御用男主——郎雄。

他將一個沉悶的傳統父親的形象刻畫出了深刻的底蘊。

無論是在餐桌上的欲言又止還是叫女兒起床的雷厲風行,

都表現了一個家長的威嚴與矛盾。

另一方面,郎雄在表現其對“黃昏戀”的感情上

也體現了一定的少年心,使該人物更加立體。

十佳演員應非他莫屬了。

家珍每天都若無其事的開啟辦公桌上的情書,

她滿心期待甚至為幻想指定了明確對象。

家寧下班後與朋友一心想要折磨的書生男

肆無忌憚的套近乎,是少女隱不住的戀慕。

家倩工作中的強勢,僅為向父親證明他頑固不化的家長專制。

然後,家珍失去了幻想中的情人與真實存在過的情書;

家寧也隱藏不了體內被播下的愛種;

家倩更像是個手握肥皂泡的孩童,找不到來路與歸宿.. .

老朱則用一句輕描淡寫的“我的味覺死了”,舉重若輕的一語雙關。

看著《飲食男女》,讓我想到了小說中的魔幻寫實手法。

在日常生活中,居然可以發生這麼多高潮迭起的小故事,

而那樣看似誇張荒唐的經過,卻讓觀眾在驚奇的反應過後,

由衷地發現這些都這麼地貼近生活。

因此在觀影的過程中,等於是經歷了一種十分詭譎的心理起伏,

這是我喜愛這部片的地方。

此外令我十分驚喜的另一個點是,在台灣電影如此低迷的此刻,

回去看台灣導演李安於十幾年前

以台北為背景所拍的片子,真有振奮人心的效果。

十多年前的片,卻完全沒有生硬而不成熟的感覺,

果然,好片是禁得起時間考驗的。

其實片頭一開始就埋下父親有話想說的伏筆,只是觀眾容易淡忘。

這種在片頭就下伏筆的技巧頗厲害,不留痕跡又銜接的如此恰當。

李安當之無愧。

另外一家人都因為家庭而被壓抑住戀愛的舉動,

要對得起對方,卻又不知道對方也是一樣的想法,

所謂互相矛盾,像個圓圈。

而這主旨得到最後才揭曉,

但片中卻又吸引人,故事結構也相當的強。

對於當下的思想文化環境,這種碰擊也是十分常見的。

對於我們這些電影愛好者,對於這種內與外的嗅覺,

是否能抓住這個契機,形成一個新老創作的承前啟後,

這是我們每個影迷所期望的。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