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網路上看到個畫面:爸爸媽媽帶著一個2歲多大的小女孩在服裝店內。媽媽試衣服的過程中,孩子突然發起脾氣,朝著媽媽的腿部使勁地踹了好幾腳。此時,媽媽很無所謂地繼續試穿,無視了孩子的無禮行為,爸爸呢,直接走過去「以牙還牙」也踹了小女孩幾腳。


兩位大人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讓我有些訝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家長也碰到過孩子在和自己互動的時候出現動手打人甚至是咬人的情況。

不只是父母,在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友誼的小船也經常說翻就翻,一不注意就吵架,打架。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這些看似攻擊性的動作時,大家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知道如何引導更合適嗎?


一、自我意識萌發


2歲左右孩子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會以自我為中心,有強烈的物權意識--「我」的東西就不許別人碰,就要「保護」起來。


此時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無法很好地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候為了得到或保護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能藉助行為(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


這一階段的寶寶還沒有建立同理心並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也沒有「欺負」這個概念,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只是在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行事。


對此,大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讓寶寶明白,他現在的這種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並引導他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以文章開頭的案例為例。


1、表明立場


馬上把寶寶移到一旁,用平靜並且堅定的語言,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說:「不能打人/不能咬人」,來進行制止。


2、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先幫助孩子表達感受——「寶寶是不是不開心?」安撫孩子的情緒。

•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想法和情緒——「媽媽知道你生氣,你能和媽媽說說為什麼生氣嗎?」

如果孩子太小不會表達可能需要媽媽通過猜測幫助孩子說出生氣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媽媽一直在忙試穿衣服,沒有理你?」


•在了解了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明確表達對他的理解。然後教給孩子如何用正確的語言或者動作表達自己的想法——「你不喜歡待在這裡或者需要媽媽抱抱,你可以直接告訴我,但不能踢媽媽!」


3、道歉


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是讓孩子學會,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做錯不怕,但需要學會道歉。


等寶寶平靜下來後,可以這樣和他說:


•陳述事實——「你踢了媽媽」。

•告知行為後果——「媽媽很疼,很難過,因為你踢了我。」讓寶寶知道被打會很疼,很難過,客觀上幫助寶寶分析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培養寶寶的共情能力。

•如果他聽不進去,可以邊講邊示範,也做出踢他的動作但不要用那種懲罰性的憤怒的方式,告訴他:「看,會疼的。」

•如果寶寶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勵他說「對不起」,並教孩子通過握手或者擁抱來表達友好。

•如果孩子繼續有打人情緒,要把他帶離,讓他意識到不好的行為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而他需要對此負責。


二、缺乏自控力


三四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但也可能表現出打人或者罵人等傷害別人的行為。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遠遠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


另外,這階段孩子面對衝突的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有限。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除了運用前面提及的步奏去引導寶寶認識情緒,表達意願,承擔結果以外,還需要教會寶寶正確地宣洩情緒。


尤其是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有必要教孩子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恰當地排解。


比如,不高興不願意的時候就大聲說「不!」,生氣時可以撕廢紙,或是畫畫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就找大人幫忙……


要讓孩子明白,情緒的宣洩不是只有打人這一種方式,很多辦法都可以幫助他緩解和平復情緒。

三、模仿大人以暴制暴


如果三歲以後寶寶打人的行為仍然沒有減少,可能是家庭成員中有人在有意無意地通過「打」來表達某種訴求。


比如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經常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你再不乖,我就打你。」


於是,孩子就學到了用打人來表達憤怒,表達不滿,讓別人聽話,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永遠不要小看榜樣的力量,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永遠記住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緒,第一步其實是我們自己要學會控制情緒。


總之,寶寶打人,未必意味著暴力或攻擊。學齡前寶寶的語言表達還不成熟,當他們想要表達卻無法很好表達自己時,可能會出現我們大人眼中所謂的「暴力行為」——比如打人、踢、咬等等。


從孩子心智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打人行為是非常正常的,關鍵在於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引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