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表明:3歲前,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入園後的這3大差距令人吃驚

想必許多家長第一時間肯定說不該玩手機,可偏偏這樣說的家長,孩子往往都喜歡玩手機。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商場,或者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不乏看到這些拿著手機玩遊戲或者看視頻的孩子,那麼常年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怎樣的區別呢?

1、

我的朋友小米是一位特教老師,工作內容是對罹患多動症的孩子進行干預。

近幾年,小米加班次數更加多了,見她一面難上加難。

一次見面,我問她怎麼忙成這樣,她苦笑著告訴我,這都得拜手機所賜——自從智能手機普及開來以後,來做干預的多動症兒童越來越多。

她最近新收的一個男孩兒,已經4周歲多了,今年上幼稚園“複讀”小班,結果仍然因為無法適應,被園方勸退。

我問他,多動症症狀挺明顯的,怎麼家長拖到四歲才來看呀?

小米說:

因為孩子拿了手機看就不“多動”了呀!其實這個小孩日常生活,完全依賴手機,吃飯看,發脾氣要看,一天累計能看上4、5個鐘頭。所以他不僅有多動症,其他方面的發育指標也是落後的,比如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畫畫、不會用剪刀、也不會用語言告訴老師自己要上廁所,確實無法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聽完小米的話,我心裡也有點害怕。

我自己有個閨女,有時候也會用拿手機哄哄她。

一直以為看手機只會對孩子視力造成影響,所以嚴格限制了單次看手機的時間。

但是聽了小米的話,我才知道,過多地使用手機,會對孩子的智力、情商和肢體發育都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

2

手機、ipad已經成為我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成為我們離不開的一個育兒幫手。

如果讓孩子沉迷手機一下下,我們家長就可以讓自己好好休息一會兒,或者不受打擾地工作上一陣子。

所以手機就成了孩子的保姆,甚至變成孩子的第二家長。

但是,最近美國一項仍在進行的大型研究的初步資料顯示,每天用這類電子產品超過7小時的9至10歲兒童,大腦皮層有過早變薄的跡象。

而大腦皮層的主要功能是負責處理感官資訊。

研究還顯示,每天盯著螢幕超過兩小時的孩子,語言和推理考試表現較差。

其實,矽谷的科技達人們,都嚴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智慧設備的時間。

比如,ipad的創始人喬布斯嚴格控制孩子面對電子螢幕的時間,上學日的晚上和週末的部分時間,完全禁止使用手機。

並且,喬布斯不許智慧設備出現在餐桌上,他會選擇和孩子在晚飯的時候討論書籍、歷史等話題。

比爾蓋茨的三個孩子,都是直到14歲才擁有他們自己的手機,儘管他們因為自己的同伴早早就有了手機這件事鬧了好久。

英國的查爾斯王子,也在一次採訪中透露,自己嚴禁智慧設備出現在小王子和小公主的育兒室裡。

他希望孩子能在真實的世界裡長大,而不是囚禁在四壁之中,用智慧設備去瞭解這個世界。

3

到底這項高科技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危害,能讓如此多科技大佬和名人都避之不及?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近年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比如肥胖,注意力缺陷、成績下降、社交障礙、遊戲上癮、脾氣暴躁、視力下降、脊椎受損等多種缺陷,可能都和頻繁、長期地使用智慧設備有關。

1、注意力缺陷

很多父母會說,我的孩子玩手機很專注。

但是注意力分為兩種,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

所謂的被動注意,就像氣球突然爆炸發出巨響,我們會下意識地轉頭去看。

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啟動的就是被動注意。

這種專注是完全沒有目的而且不自覺的,不需要孩子付出任何努力,只需跟隨螢幕上絢麗的動畫和豐富的音效即可。

相反,閱讀、學習、探究等活動,則需要孩子啟動主動注意。簡單點說,就是孩子需要“動腦筋”。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過:“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

只有構建好主動注意的能力,孩子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勝人一籌。而過多使用智慧設備,卻會傷害這種能力,造成孩子的注意力缺陷。

2、社交障礙

心理學上將兒童的社交發展細分為好幾個階段,幾乎每一階段的社交都需要與真實的人發生互動。

比如3個月的孩子看見父母的臉會笑;9個月的孩子會發出聲音,吸引媽媽看自己;1歲以上的孩子會開始模仿;2歲以上的孩子會開始與人合作;3歲以上的孩子,會開始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

但是,如果過度沉迷電子螢幕、智慧玩具,孩子就得不到足夠的機會與人交流,他就無法發展出正常的社交行為和社會情感。

這也是為什麼沉迷手機的孩子,總是顯得脾氣暴躁、缺乏耐心和同理心。

我們常看見一些新聞,孩子就因為父母沒收了手機,要麼自殺,要麼對父母拳腳相向。

3、破壞創意能力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凱薩琳博士,她在短篇裡憂心忡忡地向廣大父母闡釋,智慧手機對幼兒最大的危害,就是會破壞孩子的創意能力。

在沒有手機和電視之前,孩子們在大自然裡玩、和同伴玩、用玩具玩。

這些傳統遊戲被稱之為“深度遊戲”,這種遊戲發生在真實的世界裡,但是孩子們會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像,從而創立自己的小小世界。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見,孩子拿著玩具小人,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地編故事,或者用積木搭出一個造型,再和家長解釋這個“機器人”擁有的各種功能。

這種想像力,就是所謂“創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可是智慧設備的出現,徹底取代了孩子們的傳統遊戲,同時也奪走了孩子在童年期充分發展創意能力的機會。

除開以上三項,長期使用智慧設備,還會帶來遊戲上癮、個人資訊洩露、過度肥胖、睡眠紊亂等其他嚴重的問題。

4

如果說絕對孩子禁止使用電子設備,那是痴人說夢;但讓孩子長期暴露在電子螢幕前面,也是為人父母的失職。

心理專家建議,要從一開始就預防孩子對智慧設備產生依賴。如果等有了成癮問題後再去處理,就為時已晚。

如何讓孩子不沉迷手機呢?

要嚴格限制智慧設備的使用時間

美國兒科學會就禁止2歲以下的孩子使用手機、ipad和觀看電視。

2-5歲的孩子每天待在螢幕前的所有時間,合計不能超過1個小時。

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者玩手機

一項2010年的研究指出,當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有真人參與互動時,孩子控制情感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會比只是獨自觀看電視的孩子的大腦活躍很多。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使用高科技接受一些教育的話,請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一起,適時地暫停動畫和遊戲,和孩子討論他剛剛看到了什麼。

優先培養孩子主動注意力的發展

能夠發展孩子主動注意力的活動要儘早開始培養,比如閱讀、積木、拼圖、繪畫等。

尤其是要優先引入閱讀,在孩子喜歡上繪本和閱讀之後,再開始讓孩子接觸動畫片,電子遊戲要放到最後引入,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的深度閱讀能力。

睡前一小時禁止面對電子螢幕

由於電子螢幕發出的光源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直接影響人的睡眠。

所以在孩子睡覺時間的起碼一小時前,不要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視。

和學齡的孩子設立好使用手機的規則

和孩子一起設立好使用手機的規則。

這份規則裡,包括可以使用智慧設備的時間、場合、使用時長,以及一定的獎懲措施。

比如每次將手機交給孩子前,先設置好一個鬧鈴,並且和孩子約定好,鬧鐘響了,手機就要還給媽媽。

教會學齡前兒童遵守規則並不容易,唯一的辦法就是“言出必行”,讓孩子認識到,和媽媽之間的約定是不可以打破的。

5

其實,智慧設備只是一項工具,而工具本身並不存在單純的好與壞,而是要看我們去如何使用。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強行一刀切、禁止孩子使用智慧設備。

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智慧設備,享受到高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進步。

而抵制智慧設備的不良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對真實世界產生興趣,多發展愛好,多結交朋友。

只有當孩子在現實世界裡也有擅長的活動,也有可以分享樂趣的好朋友,才不會在虛擬的世界裡沉迷到底。

而想讓孩子不插電,首先我們家長要先不插電。

顏如晶在《奇葩說》裡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

在這一場獨特的人生戲劇裡,我們都只有彼此,不應該再在兩者之間豎起一到電子螢幕。

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孩子的眼睛,而不是透過攝像頭;

我們要用自己的手拉著孩子的手,而不是各自端著手機;

我們要用自己的溫度去溫暖孩子,而不是只剩下冷冰冰的鍵盤和螢幕。

我們要給與孩子真實的需要感和價值感,不要讓他們流落到虛擬的世界裡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