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要不要以核發電的爭論下,許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發電方法。

像是大家熟稔的綠能發電,又或者是容易造成空氣汙染的火力發電,然而你有聽過,或許可以用「魚」來發電嗎?

這個有趣且或許可行的想法來自基隆安樂高中二年級的陳懷璞。

陳同學小時候住在基隆八斗子海邊,從小就常跟著叔叔去釣魚,這讓他對海洋相當感興趣也對海洋生物十分熟悉。

高中時,學到了「動能」的章節,陳懷璞結合小時候的經驗萌生一個構想,他回憶起有許多魚的游動速度都很快,那可否能藉由魚游動的速度「來產生電力」?

於是在劉育祈老師的引導下,陳懷璞的構想漸漸成形,他先以3D列印製作文氏管,模擬水流速度,並在魚身上安裝微型發電設備,陳懷璞發現透過魚的游動果然能夠持續發電,不用擔心電力耗光,設備可維持至少20年使用期限,而舊有的發電設備,若沒有魚持續游動發,效能僅1年。

這代表想用小魚發電是有可能的,陳懷璞的研究得到許多人的肯定,台灣魚類標識放流研究專家江偉全建議,陳懷璞不妨將這項微型發電設備,透過魚類浮游,運用在海底觀測上,因為每座微型發電機的量產價位約5000元左右,如果成功,對於海洋生態研究有所助益。

而陳懷璞的研究在台灣的國際科展獲得了工程學科一等獎殊榮,今年5月也將到美國參加國際科技展覽會,希望這項研究能獲得國際肯定,並有更多資源來繼續研究,相信這項技術將會帶來資源的革命改變!

哇!小編知道動能可以產生電力,但真得沒想到可以小魚的游動來發電耶!

這真的太有創意了,如果這項技術能被廣泛利用,肯定能替許多產業帶來更方便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