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經常不知道該怎麼表揚孩子,他們要麼只會泛泛地說“真棒”,完全表揚不到孩子努力的點上;要麼就依著孩子提要求,直接給物質獎勵;要麼看到高分數或者好表現就看自己孩子哪哪都好,誇誇其辭地過度表揚。
上面的幾種表揚方式有什麼不好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1種,只會說“真棒!”的家長
孩子沒有自己努力得來的好感受,因為家長沒有看到:孩子究竟哪兒做的棒?他做什麼了,就那麼“棒”?
習慣這樣講的家長,提醒您一下:如果您習慣性的說了“你真棒”,那麼就接著講孩子哪裡做得棒了,讓你看到了,並且贊成他的做法。這樣可以引導孩子獲得自我效能感,對於以後做事情有更清晰的方向。
第2種,只要孩子做的好一些,就予取予求,滿足孩子所有願望
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的規則感發展形成了一種很大的阻礙。
如果你想要用物質獎勵孩子,請你先思考一下他是否真的有需要購買那個玩具,是否真的有需要去提那麼多要求,讓你一次性滿足他。
第3種,過度表揚的做法
很容易讓孩子沾沾自喜、滿足現狀,認為自己哪哪都好,不用再努力啦。
假如你真的認為自己的孩子確實是哪哪都好,那麼當你想要誇獎他的時候,記住只誇獎一句話,後頭還有什麼想說的,請不要講出來。適當地留有一些成長的空間給孩子。
家長朋友們看到這些,一定會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該怎麼表揚孩子呢才是對的呢?” 正確表揚孩子的方法有以下4個步驟,大家不妨試試:
先和孩子討論,詢問他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或者做成功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妨先和孩子討論,詢問他自己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和想法。
往往孩子講出來的內容和我們所想的並不是一個路線,有可能會使我們大跌眼鏡。但是就算這樣,那也是孩子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要保護他們的初衷。
同時聆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這是灌輸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好機會。
對於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的部分要抓住時機予以肯定。看到孩子,也包括看到孩子的優點和成績。
讓孩子思考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
聽完孩子的想法和看法,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在哪些細節上做的好,或者,哪些細節上再怎麼改變一下能做得更好。
積極、主動地完善自己,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的。
和孩子討論,他做的好的原因
“嗯,那麼,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或者“哦,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在這個環節上做的那麼突出?”
既肯定了孩子的成績,又引導孩子尋找能做好的原因,幫孩子坐實這個好習慣,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應用到這個習慣。
引導孩子找到自我效能感
通過引導孩子深挖自己的原動力,看到事情開展過程中自己可以掌控到的方面是哪些,促使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更加清晰,孩子學習做事的原動力更強,成長的力量更足,自我效能感由內發芽,向外面生髮,成長為小小的樹苗。
幫助孩子情商更高,就耐心地陪伴他走過這4個表揚的步驟吧!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當孩子問:媽媽,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不公平?我們的回答很重要
前幾天,朋友女兒果果參加了一場少兒舞蹈比賽。
這個舞蹈,從動作設計,到配合舞蹈的服裝,甚至髮型和妝容,朋友都請專業老師特意指導過,一家人整整忙活了一個多月。
小姑娘本來就愛跳舞,最近更是勤奮,擠出時間來練功,連吃飯都劈著叉吃。
果果的舞蹈獲得全場上下一致好評,連專業老師都發來祝賀。
誰曾想,朋友卻遺憾地表示:孩子最後獲得第二名。
獲得第一名的,是另一個表現平平的舞蹈。
領獎時聽見旁邊幾個家長在議論才知道,原來這個孩子的舅舅是評審之一。
別看孩子們年紀小,但他們都隱約意識到,那個孩子得第一名是因為親戚的關係。
回到家,果果叫嚷著不公平,要把第二名的獎盃扔掉,躲在臥室裡哭了一晚上。
朋友這幾天也很糾結,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更擔心孩子因為受到不公平待遇,影響以後的價值觀。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正視「不公平」
為人父母,我非常理解朋友的心情,父母最心疼孩子,總想著能多為孩子遮蔽掉生活的殘酷一面,給孩子營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但是,世界是有不公平存在的,這個真相,孩子到了一定年紀應該讓他知道。
亞當斯說:「以為根本沒有公平的人,是愚蠢的,以為人人都公平,則更加愚蠢。」
當孩子遭受到不公平,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是的,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有些人帶著天賦出生,有些人靠著汗水死撐;有些人永遠到不了羅馬,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但是,我們依舊要感謝世界的不公平。
就如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兒子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我祝你不幸並痛苦》說的那樣:「我希望在未來歲月中,你能時不時地遭遇不公,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公正的價值!」
告訴孩子「越不公平,努力越有意義」
前不久,演員翟天臨,秀出他的博士後錄取通知書,引起全網一場浩浩蕩蕩的打假行動。
全網diss假博士的同時,《人民日報》發表頭條文章《這才是真博士》講述馬超的故事:
馬超,39歲,高位截癱,於1月9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答辯會議室裡,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
他家境貧寒,靠父母擺攤賣豆腐完成碩士學業,成為高校老師,之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誰料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博士論文答辯前夕,他突發意外,幾經生死,才從鬼門關搶回命來。
命保住了,卻造成高位截癱,除了眼睛能動,能說話,身體幾乎動不了。
可他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身體略微康復,他就開始學習。
白天要康復治療,他就從晚上六七點開始,修改論文到深夜。
身體不能動,就讓妻子把電腦架到眼前,他口述,妻子修改。
受併發症的影響,馬超常說著說著就昏過去,醒來後吸吸氧,打起精神,再來。
一個是名利雙收的演員,輕鬆獲得博士位,用來鋪墊他的高知人設;一個卻遭受著病痛的襲擊,承受著心理的巨大壓力,用生命在拼搏博士學位.......
公平嗎?太不公平了。
馬超的付出值得嗎?值得!
他以身作則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命運不公,欺我負我,我偏要逆流而上。
他說:「我希望能夠虔誠地追尋知識,通過言傳身教,用這份對科學的誠心去影響自己的學生。」
他是這麼說的,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我們為他鼓掌,更被他感動!
心理學家詹尼弗孔斯特曾說:「雖然人們無法左右生活中不公平的現象,但肯定可以左右自己對生活中不公平現象的反應。」
我們或許會因為疾病,貧窮,樣貌等等原因受到命運的不公平待遇。
但是,就像馬超博士一樣,面對不公,我們可以左右自己對不公平的反應,越努力,越幸運。
世界不公平,但又很公平,會善待每一個用心生活的人。
教孩子擁有面對「不公平」的正確態度
紀錄片《出路》,用六年的時間,跟蹤了三個孩子的成長軌跡。
其中很讓人感觸的是,小鎮青年徐佳和北京少女袁晗寒的故事。
徐佳,家境貧寒,一家人勒緊褲腰帶,砸鍋賣鐵供他唸書,經歷了三次高考,終於考上大學。
後來,他在武漢娶妻生子,買房買車,掙扎著擠進中產隊伍。
圖片來源:《出路》
條條道路通羅馬,可有些人窮其一生的終點,不過是別人毫不在意的起點。
就像袁晗寒,一出生就生活在徐佳或許一輩子都無法到達的終點。
她家境富裕,17歲從央美附中退學,那是別人擠破腦袋都進不去的學校,就因為不喜歡,被她輕而易舉的放棄。
後來,出於興趣,她在父母的支持下,開了個小酒吧,兩個月後,失敗。
再後來出國留學,回國後開公司出任CEO,父母沒指望她賺錢,只希望她開心就好。
圖片來源:《出路》
《出路》的導演鄭瓊說:「我在最開始,給徐佳講過袁晗寒的生活和選擇,徐佳說,他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接受這種不公平,希望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能達到袁晗寒的狀態。」
世界上最勵志的狀態,大概就如徐佳這樣,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而這,也是我們對待不公的最好態度——進一步發現努力的意義。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是面對「不公平」時該有的正確姿態?
有個高讚答案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個從學渣變成學霸的逆襲生,從小遭受挺多不公,讀書時,他作文好,但因為整體成績不突出,被別人頂替了作文比賽資格;後來工作,明明是他的方案好,卻輸給擅長拍馬屁討領導歡心的同事。
慶幸的是,媽媽一直對他說: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別人瞧不起他,他就破罐子破摔地幹蠢事,讓人更瞧不起;另一種人則是,你瞧不起我,我偏不讓你說中,我偏要活成與你的誤解和敵意相反的樣子。
他一直努力做第二種人,結果, 他發現,當他越站越高,得到的公平越來越多,並且,他能提供給別人公平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曾有人問一代高僧夢參:「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公平?」
他哈哈笑:「我活了100歲,看一切都是公平的,自作自受,還不公平啊。」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如果孩子問:為什麼世界不公平?
微笑著告訴他:
世界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山有高有低,水有大海小河,人有黑白黃皮,同樣,命運也有高低起伏。
但是,選擇面前,人人平等。
你可以選擇放棄夢想,還是為夢想拼盡全力?
選擇抱怨現實,還是改變現實?
選擇自怨自艾,還是腳踏實地?
選擇放棄消沉,還是奮鬥拼搏?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感謝世界的不公平。
正是因為不公平,我們選擇努力奮鬥的人生,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