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

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若學習力不好,連帶影響到認知發展,

而且在面對新事物也會出現理解困難的情形;

進入小學後,更會出現跟不上他人進度、無法加入同儕話題等狀況,

且因為學習上經常遇到困難,造成常會面對挫折,

長期下來便出現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

不想面對人群,做任何事都採取逃避的態度。

動機是培養學習力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當孩子越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習效率自然會提升。

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絕不能在4歲後才開始進行,

而是必須從小開始建立良好習慣,

誘發其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為未來的學習奠下基礎。

基本上,當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力時,便可以促進認知發展。

認知意指透過實際的操作與學習,從中建構知識,

由於孩子已有了學習動機,便想要認識各種新事物及進一步了解;

例如:孩子拿到新玩具時,通常都會迫不及待學習使用方式,

甚至會拆解、拼裝等。

孩子透過主動學習,不僅可以提升認知與辨識物品的能力,

亦能增加分析、整合、歸納等能力,

當遇到新挑戰時,就會勇於面對而不退縮。

事實上,影響孩子學習力發展的關鍵

並不是在孩子或幼兒園老師等人身上,而是在於父母的態度。

以拿湯匙為例,拿湯匙與握筆的姿勢雷同,

但在孩子年幼時,有些家長們認為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的速度太慢,

而且容易掉滿地,乾脆餵孩子吃飯,

結果孩子因為沒有足夠的機會練習手指動作協調度,

造成日後不論是吃飯或握筆都有困難。

想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力,

家長們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釐清孩子的特性與能力,

並且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效法良好的行為以提升學習效率。

而在培養學習力時,應以「玩」的方式為主,

以6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主要是透過生活和遊戲來認識世界。

因此,家長們在家應透過遊戲或是有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不僅可以讓孩子很快進入狀況,

更可加深印象,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建立目標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玩玩具、吃飯、喝水等。

以玩拼圖來說,家長們可以先給予孩子難易度較低的圖案,

再隨著孩子的程度慢慢提升難度,

以階段式訓練來達成目標,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清楚明了自己正在完成的事情,

製造成功經驗,提升自信心,

亦能夠培養出責任感,增加事件的完成度。

然而,家長們在教養孩子時,經常忽略完成度的部分,

尤其是會想對孩子好一點,一下子給予過多物品,

例如:積木,由於積木會針對各年齡層設計適合的組合,

例如: 3歲以下是30塊、3歲以上則為50塊,

但部分家長們可能認為若只給孩子30塊積木,

不僅數量太少,也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

因此,一次購買50塊或更多的組合!

如此一來,即使孩子每天都玩積木,卻基於能力不足,

無法拼完,這種沒有將事情完成的狀況對學習來說相當不利,

以致於延伸到至其他事物,孩子在處理事情時,

可能經常會有分心、中斷、被干擾等情形,導致學習力下降。

孩子的完成能力與數數能力有關,當孩子可以從1數到10,

便能運用在組合型的玩具上,以此類推,

家長們可以先觀察孩子的數字能力,再給予相對應的玩具或目標。

好奇心意指個人對於其他事物是否會想要主動靠近的心理狀態!

想要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們可以先做示範,

例如:帶孩子賞花時,讓孩子認識各種花卉,

自己先靠近花朵聞一聞花香或拍照,亦可與孩子玩遊戲,

像是撿地上的花瓣,比賽看誰先用花瓣排出愛心等,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除此,家長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製造小驚喜,

例如:將新買的玩具放在箱子裡,讓孩子猜一猜裡面的物品,

再打開一起玩,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會感到新奇、想要嘗試,

也會想要提出各種問題或觸碰,

但當問了太多問題或觸碰不該碰的物品時,

例如:玩麵粉,可能就會遭到責備或處罰,

此時孩子可能會以為有好奇心是一件不好的事,

故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先向孩子說明不能觸碰的原因及後果,

而非責罵,這樣才不會抑制好奇心的發展。

大多數孩子的想法都是天馬行空,

看世界的觀點也與成人大不相同,

有時候表達出的話語會和實際狀況有落差,

例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雲朵形狀很像魚,

可能會說出「天空上有魚在游泳」,

此時家長們不要急著糾正孩子,而是聽孩子的表達。

比如,當一個三歲小女孩看到咖啡有裝隔熱套,

就問他:「爸爸,為什麼咖啡杯都要穿衣服?」

此時自己並沒有立刻指正女兒這是隔熱套,

反而說因為咖啡怕人們會燙到手,所以才穿了衣服。

透過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欣賞孩子獨特的見解,便可培養創造力。

當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就能將注意力放在眼前所要接觸的事物上,

反之,孩子在學習事物時,較容易出現焦慮的心情,

且可能是心不在焉、煩惱的狀態。

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可從孩子約10個月至1.5歲之間,

此時正處於發展依附關係,孩子學會分辨主要照顧者與其他人,

會開始依賴主要照顧者,若主要照顧者不在身邊,就會感到焦慮!

建議家長們在做每件事之前,先告訴孩子自己的動向,

例如:媽媽要去曬衣服、爸爸要去運動,等一會就回來看你,

讓孩子了解家長們正在做什麼事,便不會感到焦慮或害怕。

此外,營造和樂的家庭氣氛也相當重要,

若家長們相處時都是和顏悅色,對待孩子也相當有耐心與熱情,

孩子就會感到安心,不會將心力放在擔心其他事物上。

部分幼兒因為天生個性較為內向,處於新環境時,

不僅容易產生焦慮問題,學習新事物也得花費較多的時間

對此這類幼兒在環境適應度上有些弱,

即使在家中學任何事物都相當順利,

但在面對新環境時(例如:幼兒園),

因為缺乏安全感,以致於容易緊張,

此時家長們不妨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

像是到親友家做客、公園玩耍等,

增加孩子熟悉的地方,提高環境適應度。

當孩子有穩定的情緒,在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容易因為焦慮、退縮等,

影響到學習的狀況。

以管理情緒來說,家長們的角色相當重要,

若對孩子說話時的語氣、音調、音量能維持在穩定狀態,

孩子自然就會較穩定。

若家長們可能因為工作、家務等其他事件有了負面情緒,

當下並不適合立即和孩子對話,

避免帶來過多的負面能量,讓孩子處在不安的狀態。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

孩子和其他同儕聚在一起時,可以享受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與結果,

除了提升自信心,更能誘發下次一起學習的動機。

幼兒的人際關係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
通常以進入幼兒園做為分水嶺,孩子4~5歲進入幼兒園時,
開始接觸大量同儕的機會,
知道擁有朋友不僅可以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也能共同製造許多愉快的經驗,若孩子本身俱有特殊長才,
例如:
繪畫、歌唱等,
亦可透過表演的方式來吸引他人注意,提升自信心。

培養挫折忍受力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

表現出積極克服的態度,而不會選擇逃避。

家長們在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之前,

必須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再增加一點困難,使孩子接受一些挑戰,

例如:

拼圖,當孩子拼完15片的拼圖時,

家長們不妨選擇20片的圖案,讓孩子受到一些挫敗,

從失敗中學習,父母也在一旁協助和鼓勵他完成,

並且記錄孩子每次挑戰任務的狀況,

使孩子知道自己其實有完成任務的潛力,

同時能力也慢慢的在進步,便會提升學習慾望。

固定的生活週期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

父母應協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包括吃飯、睡眠、洗澡、遊戲時間等,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做哪些事情。

當建立起生活週期後,孩子在進行各種事物都能先做好準備,

進行時的心情也會更加穩定而不容易分心。

固定的親子活動可有效提升親子間的感情,

增加孩子情緒的穩定性與主動學習的能力,

亦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父母的做事態度。

建議父母在每周安排固定的親子活動,

例如:

每週一晚上畫畫、每週三晚上唱歌、

每週六下午去公園遊玩等,提升孩子學習的動機。

基本上,孩子大約4歲就對時間有初步概念,

知道一周是從星期一至星期日。

也許孩子不曉得父母會在哪幾天陪他,

但若能將時間固定,他就能在時間即將來臨之前,

先做好練習與準備想完成的目標,相對會有較好的學習力。

此外,當孩子3~4歲時,父親的角色會變得相對重要。

孩子在1~2歲時,由於尚未有良好的行動能力,會比較迷戀主要依附者。

不過到了3~4歲時,因為開始發展動作,依附對象逐漸轉換

孩子認為爸爸會帶他出去玩、下班到家會帶禮物,

加上媽媽管得比較多,比較喜歡跟在爸爸身旁。

建議爸爸可以趁此時教導孩子一些新事物,

例如:

看書、玩球、騎腳踏車等,

尤其是孩子因為喜歡爸爸,會更加努力學習,表現給爸爸看。

當父母發現孩子學習力出現問題時,首先應該找出原因,

可能是生理、心理或成長過程遇到的問題,

或者天生對哪些事物較不擅長,

亦可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發展狀況是否類似,能否跟上他人進度。

若發現許多不同之處,必須進一步釐清問題的原因,

例如:

若孩子不擅長大肢體動作,可增加孩子運動的機會;

若語言表達不佳,則可多與孩子對話,增加說話的頻率。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學會各種能力,更重要的是熟練,

經過不斷的反覆練習與熟練,才能增加神經系統的連結。

當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力時,

就會想要主動認識、了解周遭的新事物,

且促進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五感發展。

在孩子完成每一件事情之後,可以透過建設性的言語稱讚,

找出孩子以前沒有的優點,讓孩子得到成就感。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