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為藝非凡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父母之愛子,
則為之計深遠。
家教
最近一期的《見字如面》中,
有一封特別的家書,
它不足千字,
不過3分鐘就讀完了,
卻博得了全場掌聲如雷,
它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人生一世,極不容易。
登天難,求人更難。
黃連苦,無錢更苦。
江湖險,人心更險。
春冰薄,人情更薄……
句句箴言裡無不是:
孩子,你不用按照父輩的途徑成長,
只願你不必承受我曾受過的傷。
這是郭德綱給兒子郭麒麟的成人禮,
這封只有952字的家書裡,寫滿了他的經歷、
苦楚和傲氣,但一字一句裡都沒有愛的缺席。
他家財萬貫或該給兒子財富萬千,但是只有家書一封,
父愛如山本該讓兒子愉悅地成長,他寥寥數語,
看似溫潤如玉,字裡行間卻全是:江湖險惡,人心更險。
都說“生子當如郭麒麟”,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
曾經的他,
是個滿頭黃毛的小胖子,
也曾有年少的衝動,
如今的郭麒麟,
不僅僅有金玉相貌,
在花一般的年紀,
在台上一身素色長袍加身
不卑不亢地唱著悠長曲調,
說著百年前的段子逗得觀眾前俯後仰;
下台頂著各種名頭卻從來不爭不搶。
因為他時刻記得父親的教誨:
人每所謂窮通壽夭為命所繫,
豈不知造物之報施,
全視人之自取。
不過20出頭的郭麒麟總是有著
與年齡不符的長者忠厚的氣場,
和雲淡風輕的姿態。
這無不是父親的教育成果。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他長成了什麼樣的人,
就要看土壤裡有什麼樣的養分。
在這個傳統的家庭裡,拎清長幼尊卑從來只是平常。
在家裡絕不能說髒字,晚輩見了長輩要說您,
第三人稱他也一定要說怹(tān,北京人對“他”的敬稱);
與長輩同框,長輩站著,郭麒麟絕不坐著。
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體現著他的謙遜有禮。
和父親在一起參加的節目中,
他從來都是畢恭畢敬地站在父親旁邊,
不論何時,只要父親說話,
他都是認真地聽著,
這沒有台上台下之分。
在這個家風嚴謹的家庭裡,
長幼有序是最基本的教養,
與場合無關。
不論是人前人後,這個少爺從來都是謙卑得就像鄰家小哥哥。
曾經有一次臨時替父親參加一期《花樣男團》,
第一次見嘉賓無不稱呼“叔叔”、“大爺”,
只要提到的長輩,這個後生也一定是敬稱。
這樣的稱謂,沒有奉承,該有的禮節卻是一分不少。
郭德綱給了兒子足夠任性的本錢,卻沒給他驕傲的習慣。
在這個獨生子女肆意橫行的年代,爺爺成了“孫子”,
孫子成了”爺爺“,誰才是祖宗傻傻分不清楚。
熊孩子從來就不是天生的,有的只是父母的缺位。
在對郭麒麟的教育裡,即使生活已經壓得郭德綱透不上來氣,他卻從未缺席過。
創辦德雲社之初郭德綱並不富裕,
甚至也曾開演只有一兩個觀眾,
收的徒弟他只能往家裡帶,
那時的郭麒麟,只有五六歲。
但父親卻對他嚴厲至苛刻,
有好吃的先吃的一定是徒弟,
有錯先挨罵的一定是郭麒麟。
他基本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成長的。
時至今日,
郭麒麟在家也要規規矩矩地問:
這個我能吃嗎?
家裡有外人了,
用餐時最後一個動筷子的永遠是他。
“規矩”二字,是這個傳統家庭裡
最重要的傳承。
有規矩,是一個人有教養最好的體現。
在參加一期《星廚駕到》中,郭麒麟被批廚藝不精,
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反駁,
而是虛心地接受老師的怒言,而後轉身偷偷抹淚。
賈玲幫他說話,與王琳爭論起來,
他也顧不上自己的失落慌忙去勸架。
他的教養,是印刻在骨子裡的。
苛刻如郭德綱卻從來沒有打過兒子。
因為,教育孩子,打不是目的,
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才是。
看到這樣謙遜知理的孩子,
誰會忍得住不誇一句。
他是名副其實的少爺、星二代,
卻從沒有約過網紅養過豪車,
連年輕人常有的泡吧蹦迪也沒有,
他生在富貴之家,
卻是誰都讓的好脾氣。
即使兒子被讚譽有加,父親的嚴苛教育卻從沒有鬆懈過。
有一次在為岳雲鵬專場助演《陰陽五行》,
雖然觀眾仍被逗得合不攏嘴,
郭德綱卻在演出結束後公開在微博痛批:
“蠢子無知,糊塗至極。
天下說相聲的皆能胡說,唯獨你不能!
第一你是我兒子,第二你是德雲社的。”
這叫什麼家教?
郭德綱自己也深知自己對兒子的苛刻,
天下爹娘沒有不疼孩子的,
他寵著孩子但外面那些人不全是他親爹,
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人再罵他了,
是你罵他好還是讓外人罵他好,
還是得把他管好了,
總歸是有益的。
也正是這樣嚴格的挫折教育,
才有了現在這言行舉止中都是修養的少爺。
一次華少在德雲社採訪這位少班主時,
他下意識就拿起茶壺主動給華少倒茶,
斟茶時不小心倒滿了,
他趕緊表示歉意:“不好意思,”而後連忙說這杯我喝。
因為傳統的斟茶倒酒的禮儀是:茶要半,酒要滿,茶滿意味著送客。
如果不是父親的嚴苛,一個20出頭的小夥子怎麼會知道這些傳統的禮儀,
又怎麼會有這樣沉穩的儀態。
然而,家風、禮儀也許能靠傳承,
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只能靠自己。
從藝一輩子的老郭太明白:
藝人,到最後拼的是文化。
兒子初中沒畢業就退學回來學相聲,
老郭沒話說,只告訴兒子:
“可以沒文憑,不可以沒文化;
可以不上學,不可以不讀書。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郭德綱家的書房
那時,他給兒子留的功課是
讀完《二十四史》、《清史稿》。
而他自己也以身作則,
不少古典作品更是倒背如流。
作為父親的郭德綱深知,
對孩子而言,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大概是這對父子最好的寫照。
他們是一對典型的東方式父子,
爺倆坐一塊半天可能也說不上一句話,
但那背後舐犢情深的深沉,卻不比這世上任何一對父子弱。
18歲這天,對郭麒麟來說無異於365天中的任何一天,
對郭德綱而言,卻是兒子的成人之際。
他一路坎坷走來嘗盡了人世間的苦,
這封飽含做人、從藝、交友、
取財的道理的家書,是父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教育家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但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
世人都知道他謙遜知理,然少有人知,
在十三四歲本該是開始叛逆的年紀,
他卻長袍加身,在台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常年浸泡在嘈雜的後台和浮華的娛樂圈,
卻說自己更願意當一冷麵笑匠,立志做好相聲藝術的繼承人。
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他的父親:郭德綱。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不是花高價買來的物品,
不是數額龐大的錢財,
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教養與尊重。
教養之於心地,
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