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日的愚人節,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捉弄及取笑,往往玩笑在最後才被揭穿。如果個別玩笑開得過大,很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恐慌,產生較大規模反響及衍生成為謠言或都市傳說。
愚人節的起源大約有下列幾種說法:
1565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頒布法令改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新年的傳統。一些守舊派反對該改革,依然按照舊歷法在新歷4月1日送新年禮,慶祝新年。支持新年改革的人藉此對守舊派大加嘲弄,在當天給他們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聚會。從此在4月1日捉弄人的習慣便流傳開來。當有人上當受騙的時候,捉弄他的人就會高呼“Poisson d’avril(4月惡作劇)”。這句成語的由來與原來之意義已不清楚。
不列顛百科全書裡面記載著:“愚人節”乃是公元15世紀革命之後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那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為異端,在每年4月1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於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為樂,來沖淡對統治者之恐懼與憎恨。其後,沿用日久,演變為今日之“愚人節”。
據古羅馬殘籍記載:羅馬在每年四月初舉行“蔓姜會”,某年“蔓姜會”,主宰之神雪麗絲之女白洛賽娜在極樂園採摘水仙花時,遇見冥府王菩拉多,兩人一見鐘情,互相示愛,菩拉多便娶白洛賽娜為冥府王後,當他們兩個返回地府時,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發出嗤嗤之笑聲,以愚弄雪麗絲,而雪麗絲果被愚弄,她乃循著聲音的來源尋覓。因此,他們便以每年之“蔓姜會”為“愚人節”。
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胡裡節(Holi,到3月31日為止)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的選擇,看來與“春分”(3月21日)有關。在這時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
微軟警告員工:別在愚人節惡作劇
在過去,每一年的愚人節都會有科技公司員工做一些“創意的惡作劇”,如微軟、谷歌、小米、阿裡巴巴等。這些創意許多時候被視為“未來產品”的縮影,但是2019年的愚人節,可能會少很多創意了。
微軟營銷主管警告:所有員工都不要參與愚人節惡作劇,弊大於利! 還記得2013年愚人節的時候,支付寶官方發布了一款“空付”產品,在短片中你只要對鏡頭擺個鬼臉就可以支付成功。後來,掃臉支付的技術也確實做出來了,3D結構光也能做到類似效果。許多時候,科技公司愚人節的惡作劇,其實就是未來技術的縮影。
根據TheVerge的報導,微軟的營銷主管克裡斯卡波塞拉近日警告所有員工,不要再搞愚人節惡作劇了。
“我很感激人們為這些活動投入了時間和資源,但我相信,在這一天,我們會因為惡作劇而失去更多東西。”
這名微軟主管解釋,從數據上來看,愚人節惡作劇帶來的積極效果很有限,但是卻可能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文:維基百科、搜狐 圖: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