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是90後在童年時期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了;「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學習好又懂事,一回家人家就乖乖地去寫作業,作業寫完了,還會預習明天的課程,哪裡像你,到家就知道玩,晚上再黑燈瞎火地去寫作業,寫得還慢慢吞吞的,你就不能和人家學學嗎?」
每個被批評的孩子,都可能是別人家長眼裡的「好孩子」
這可能是小闖在童年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了,一部分是媽媽教訓他,一部分是別人的媽媽拿他為榜樣教訓他的小夥伴。毫無疑問,話題中的這兩個孩子,都是自己媽媽眼中不聽話的孩子,和別人眼裡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通過所見所聞,小闖忽然覺得很慶幸,當時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懂事?又為什麼會去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因為很多80後的父母其實是從艱苦時代走過來的,他們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希望孩子能夠不淘氣、能夠愛學習、能夠不貪玩,能夠滿足所有懂事孩子的標準。
可是,他們真正忽略的,卻是孩子的天性呀!孩子本身就是貪玩淘氣的,不是嗎?當然,這其中還有一點就是攀比心的影響,面子這個東西說有用也有用,說沒用也就一文不值,全看父母的心性。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稍後論述。
此刻,我想大聲告訴父母們,別把孩子培養得太懂事,這其實就成了件壞事!被培養得太過懂事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孩子本該有的天性,更容易失去後天成長必備的心性,這隻不過是精神上的「揠苗助長」,反倒是一件悲哀的事,本不值得父母四處炫耀。相反,養出這種孩子的父母很失敗。
孩子太過「懂事」,有什麼壞影響?
1、變得沒有自信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父母在小時候對孩子的束縛,確實能讓孩子變得聽話,看起來收效很好,但也僅僅如此。孩子之所以會聽話,一部分是迫於父母的壓力,一部分是他以為這樣就能變得優秀。但事實上,往往由於被束縛得太緊,孩子很少能夠在更多的方面得到表現。
這樣的孩子通常缺乏創造性思維,也許在學業上表現不錯,然而一旦碰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就犯了難。在學習之外,自然也就表現不好或者不盡人意,通常這樣的孩子會被人評價為「讀死書」、不知變通。外人不好的評價會進一步使聽話的孩子變得自卑,變得不自信。因為在孩子心智成熟前,他以為自己已經足夠聽話了,就應該配得上高高的評價。
久而久之,這種想像與現實中的落差,會讓「不自信」在孩子的心中紮根,並且生長為茂盛的大樹,留下巨大的陰影,影響孩子的一生。
2、變得喪失天性
懂事有兩層含義,一是誇獎,二是壓力。誇獎帶來的是孩子更希望變成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而壓力則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它束縛著孩子去做身為孩子本來能夠做的事情。當孩子看到別的同齡人可以放學手拿漫畫,可以下課打打鬧鬧,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因為他要聽話。
英國幼年教育機構研究發現,孩子在孩童時期表現得越是積極好動,越是活潑開朗,(現在叫放飛自我)那麼他在未來會更加容易結交到朋友,會更加接近成功。孩子,本身就該天真無邪,如果沒有走向消極或是錯誤之路的趨勢,就讓他們擁有成長的自由吧!我們又為什麼對他們要求那麼多呢?
3、變得內心脆弱
初中時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同學,初一時學習很好又特別聽話,完全就是父母眼中的優等生和好孩子;初二,可能是出於青春期的叛逆,又或是課程突然變難了,她成績開始下降,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再也跟不上來。
一開始,大多數人會將這種現象歸根於女孩子本就智商不出眾,課程變難了跟不上是很正常的現象。長大後才明白,事情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可能僅僅只是一次考試的失利,對於她這種聽話的孩子來說,影響就幾乎是毀滅性的。
父母會認為她可能戀愛了,所以導致成績下降,但他們根本不會明白,勝敗兵家常事矣;而她面對家人的壓力,加上自己急切地想要變回那個聽話的孩子,關心則亂,成績自然也就很難提升上去了。久而久之,就變成與想像中相反的樣子,最後乾脆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也就只有這個程度,夠到人生的「天花板」了。
其實,她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表現,如果父母學不會理解,只會一味批評指責,原本就內心脆弱的孩子,就更加缺乏了面對現實的勇氣。畢竟從小從優等生一路走來,她根本不會想到一次失利會帶來這麼大的反應,她承受不來。
每個孩子的天性就是頑皮、貪玩、小任性,父母並不應該只是嚴格要求和約束,更多的是需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亦或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空間,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在本該天真無
的年紀,成了人人眼裡「懂事」的孩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嗎?依我看,這恰恰是一種悲哀。請各位家長不要再以此為傲,讓孩子能夠在自己的空間裡,自由自在地生長吧,!太多的限制養出的花草雖然規整,卻缺乏了藝術美感。所以,你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