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鎮子,窄窄的街道,矮矮的樓,人們騎著電動車穿行其間。
這就是北方姑娘田茜文對那彭鎮的印象。
她和丈夫就住在這個小鎮上,驅車向西一個小時,
來到最近的地級市,廣西欽州。
往南,則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北部灣海邊。
在這裡,田茜文是一個“移動的船長”,
每天她會帶領不同的漁船出海捕魚。
手機記錄著眼前的一切,螢幕那端是無數嚮往大海卻身不能至的都市白領。
越發緊張的城市生活,讓自由成了稀缺品。
幾個月前,田茜文意識到這一點,
並在閒魚上做起了一門新生意——代替遠方忙碌的人們出海打漁,
並全程直播,一船的收穫無論多少,全歸下單的顧客。
這個想法最早來自日常觀察。
每逢節假日,當地漁民會為遊客提供出海打漁的娛樂項目。
田茜文開始琢磨:單靠假日肯定難上規模,當地的海鮮價格也便宜,
怎麼讓更多人遠程也能享受到陽光、海水和海鮮呢?
實際上,許多在本地人看來司空見慣的東西,
到了網際網路的另一頭,就變得稀罕起來。
最近剛剛興起的“代吃代喝”消費熱潮就是例證,
為體驗買單成為年輕人新寵。
田茜文隨之想到直播包船出海的模式,
並當場把捕獲的海鮮快遞給顧客,用網路流行語來說,相當於“雲出海”。
剛在閒魚開張時,田茜文還有些忐忑,
會有人買賬嗎?但很快,訂單來了。
田茜文的第一個顧客是一位企業高管,
對於日夜奔波的他而言,
出海打漁既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享受,更多時候卻是奢望。
直播打漁的模式,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初次出海,田茜文和網路那頭下單的顧客都興奮不已。
她坐在漁船上,全程為顧客直播出海打撈過程,還帶講解。
她一心想著做好第一單,捕上更多海鮮以餉顧客。
由於缺乏經驗,在海上,她看了看往來的漁船,
深怕別的漁船搶了她的海鮮,固執地指揮漁民往漁船少的地方下網。
結果一網上來只有12斤海鮮,比正常的收穫少得多。
漁民抱怨,漁船少的地方恰恰是因為海鮮少。
田茜文看著這一盆海鮮,心裡很是忐忑,生怕顧客怪罪。
她惴惴不安地和顧客溝通,表示願意再額外送他些海鮮。
誰知,千裡之外的那位顧客一笑置之,他花錢買的並不只是海鮮,
還有在海上直播裡短暫逃離當下的一份自由。
他說,他喜歡這種模式,他是對未知物品下賭注的人。
捕獲的海鮮送上岸後,田茜文和漁民一起分揀海鮮。
閒魚上第一單的積極反響給了田茜文很大的信心,
她的打漁直播也吸引了許多粉絲到閒魚下單。
田茜文的前半生並不順利。
在直播出海之前,她做生意時因輕信他人,曾被騙去了許多錢。
“打擊特別大。” 田茜文說,
“我們一個普通家庭,奮鬥好久才能掙到這些錢。”
今年初,田茜文剛經歷過一場悲痛,
懷胎10月的孩子胎亡腹中。
“我兒子出生的時候真的特別帥氣”,
田茜文說,“我真想一輩子都抱著他。哪怕他沒了呼吸,我都想抱著他。”
田茜文很自責,認為是自己擔心剖腹產太貴,
堅持順產才導致了胎兒的離世。
她決心努力賺錢,如果有朝一日,
再有孩子,不至因經濟能力而留下遺憾。
此前,為了迎接孩子的降生,田茜文早早買好了許多嬰幼兒用品。
喪子之後,為了告別過往,她忍著悲傷,把這些東西掛上了閒魚。
未曾想東西很快賣出,這後來間接啟發了她到閒魚上做生意。
在田茜文眼裡,當地漁民是純樸的,
他們不認識網際網路也不懂電商,
他們辛苦打撈上來的海鮮,在當地的批發價格很低。
田茜文希望通過自己的“雲出海”,把當地的海鮮介紹給全國各地的吃貨。
生意日漸穩定,田茜文在買家下單後來到防城港的一個漁民碼頭,
與合作多次的漁民溝通今天所需出海次數。
隨著訂單量的日益增多,田茜文和漁民也越走越近,
漁民們會教田茜文什麼時候出海,該在什麼位置下網。
四月的黃昏,田茜文出海歸來,在直播上和粉絲互動。
從上船到漁網下海,再到拖拽漁網上船,
一網的收穫如何都在直播中向訂單顧客呈現。
在海上的時候,田茜文壓抑的心境總能得到緩解。
她在心中暗想,
“如果有可能迎接另一個寶寶的話,我不會再讓悲劇發生。
我希望他還能來到我身邊,給我一次重新當母親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