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叮咬在患者手臂上,頭部已經鑽進肉中
昨天上午,疼痛瘙癢難忍的何阿姨來到省直中醫院就診,
醫生將寄居在她身上一個星期的蜱蟲取了出來。
這個事倒是給大家提了一個醒,眼下天氣回暖,
大家在戶外活動時,盡量坐在離草叢遠一點的地方,避免被蜱蟲咬傷。
昨天,記者在省直中醫院皮膚科見到了何阿姨。
她說,到醫院時,她左手臂瘙癢一周了,還伴有疼痛。
一開始以為是長了濕疹,並沒有當回事,
但持續了一周一直沒有好轉,而且感覺越來越嚴重,這才來醫院。
該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唐毅說,他們在檢查時,
發現何阿姨患的並不是濕疹,而是有一隻蜱蟲在她的手臂上,
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蜱蟲圓鼓鼓的,頭部已經鑽進了肉裡,
痛就是因為蜱蟲鑽進肉內吸血,導致附近皮膚感染,引發了炎症。
“這是一隻活蜱蟲,取出來還會爬,吃得飽飽的。”
唐毅說,經過簡單手術,他們很快將這只活生生的蜱蟲
從病人的手臂上完整地取了出來。
看到取出來的蜱蟲,何阿姨吃驚不已。
她說,估計是一個星期前,她穿著短袖在樹下乘涼時被蜱蟲叮咬了,
只是叮咬的位置剛好位於手臂後側,粗心的她一直沒有發現。
唐毅解釋,蜱蟲的口器有一個像魚鉤一樣的倒鉤,
鑽入皮膚後吸血,一般的外力很難使其鬆口脫落。
更恐怖的是,蜱蟲體內有一種可怕的病毒,
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
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
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嚴重可致人失去生命。
支招
被蜱蟲叮咬後如何處理?
唐毅提醒,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
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百草油或是驅蚊液,
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
如果發現蜱蟲已叮咬、鑽入皮膚,
應先用消毒藥品塗抹在蜱蟲身上,
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的燙蜱蟲在外的部位,使其自行慢慢退出。
如果家裡有麻藥、利多可因凝膠也是有效的,
可以使蜱蟲鬆開它的前肢和口器,自然就脫落下來了。
千萬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
知多點
什麼是蜱蟲?
蜱蟲(圖片來源網路)
蜱(pí),俗稱草別子、牛蝨、草蜱蟲、牛鱉子。
生活在草叢、樹林裡各種植物上,也有寄宿於黃牛等牲畜皮毛間。
蜱蟲分為軟蜱和硬蜱,它們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會吸血。
在沒有吸血時,如乾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
在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
蜱蟲的嗅覺十分敏銳,相距15米時即可感知人體
或動物身上發出的氣味,一旦接觸就會立即叮咬。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10歲女孩跑步後嘔吐,一查竟是腦血栓!健身時忘了這個細節,很危險!
浙江寧波一位10歲小女孩
體育課跑完600米突發劇烈頭痛、嘔吐,
送到醫院一查,
竟然發現顱內靜脈竇大量血栓。
這是怎麼回事呢……
600米長跑後女孩突發劇烈頭痛
今年10歲的女孩丁丁(化名)還在上小學。
年前的體育課上長跑,她跑完600米。
剛開始感覺跟平時一樣,只是覺得精疲力盡。
這之後,丁丁繼續在學校上課。
但是到了下午,丁丁突然一陣陣頭痛,
腦袋就像被劈開一樣,同時還出現噁心嘔吐。
看到如此反常的情況,學校老師趕緊把她送到醫院。
經過CT、MRA(頭顱靜脈成像)檢查發現,顱腦靜脈竇血栓。
接診醫院會診後,陳飛宇副主任醫師為患兒進行腦血管造影,
進一步明確突發劇烈頭痛的元凶——
顱內靜脈竇血栓,
顱腦中的主要靜脈矢狀竇已全程閉塞。
隨後,陳醫生急診行介入溶栓吸栓手術,開通了閉塞的靜脈。
女孩本身沒有腦血管畸形,
為什麼會出現顱內血栓?
陳醫生分析,此類意外發生很可能與此前劇烈運動、
大量出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有關。
運動後身體機體處於脫水狀態,血液高凝狀態導致腦血管內血栓形成。
醫生提醒,運動後,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很容易導致血液高凝狀態。
豪飲後劇烈頭痛當心是腦血栓形成
陳醫生說,
“雖然幼兒劇烈運動後腦血栓形成並不多見,
但年輕人群腦血管意外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
特別是大量酗癮以及經常服用避孕藥的人群要特別引起重視。 ”
近期,陳飛宇醫生也接診一個30歲出頭的小夥子。
頭天晚上,小張跟幾個朋友聚餐,一個人就喝了一斤多高度白高粱。
喝得七葷八素的小張回到家倒頭大睡,
半夜裡口渴難耐,但是也沒有起來喝水。
昏睡了整整一晚,早上醒來頭痛欲裂,到醫院一查確診靜脈竇血栓。
“高粱刺激血管壁,使得血管彈性減弱、管腔狹窄,
另一方面大量酗癮會抑制垂體抗利尿素分泌,
排尿次數增加,導致脫水,使得血液黏度增加,誘發腦血栓。”
陳醫生介紹,經常服用避孕藥的人群,
同樣會造成身體中的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腦血栓風險。
因此,這些人群如果出現劇烈頭痛、
頭暈以及噁心嘔吐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劇烈的頭痛可能是腦血管閉塞的信號。
靜脈竇閉塞,顱腦血液無法正常迴流心臟,會引發顱內高壓,
進而導致靜脈破裂,腦出血昏迷乃至失去生命。
此外,對於普通人群,預防腦血管意外,
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也要關注腦動脈瘤這類病情隱匿、
起病凶險的腦血管病變,專家建議,
35歲以上人群有條件可每五年接受一次CTA
(腦血管成像)檢查,排查此類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