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我不安親小學生

孩子的專注力,是智力的五大要素之一。對於孩子來說,專注力指的就是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否足夠好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絕大多數都不是因為智力問題,而是因為專注力不好。

很多年輕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有重視並培養專注力的意願,日常生活中也嘗試著通過各種訓練對孩子進行專注力培養。不過,不少家長並不了解專注力的養成過程,所以通常會對孩子進行一些錯誤的引導,反而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以下5種破壞寶寶專注力的事,就是不少家長經常做的。

一,忽視孩子專注力的正常時長

一個4歲男孩的媽媽問我:“王老師,我家孩子一本繪本書都讀不下來就跑了,連半小時都坐不住,這孩子的專注力太差了,怎麼辦呢?”

孩子究竟專注多久是正常的?首先,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們並非在有學習能力之後,就可以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去學習。通常1歲以下的嬰兒集中專注力的時間不超過15秒,1歲半的孩子對有興趣的事物可以集中專注力3分鐘,2歲的孩子可以集中專注力7分鐘,3歲的孩子專注力在10分鐘左右,5-6歲的孩子維持專注力的時間也不過15分鐘左右。

當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一定時間的熱情和關注,他就會把專注力轉移到別處。這時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專注力時長原理,跟孩子做一些別的遊戲,而不是強迫孩子繼續專注於原來那件事情上,強迫要求孩子做更長的時間。強制要求孩子維持更久的專注力,不僅會使孩子厭煩,還會破壞孩子的情緒狀態,使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破壞掉原有

的專注力。

二,不良情緒使孩子心生不安

有些家庭中,父母之間經常爭吵,或者想起什麼事情來就對孩子訓斥一番。這時,正在專心擺弄玩具或讀書的孩子,冷不丁聽到家長的高聲指責,感受到家長高漲的負面情緒,幼小的內心必然擔憂、恐懼父母之間的爭吵和對自己的訓斥,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在不安心理控制下,就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情緒穩定有助於專注力發展,而情緒有賴於環境的穩定。對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環境的穩定需要家長從容的、平和的、穩定的情緒來維持。歸根結底,孩子是需要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環境來穩定情緒和心理的。

三,否定、打斷、忽視孩子的話

還有的家長面對孩子試圖對自己想要表達一個想法或者說明一件事情的時候,會不耐煩地說:“沒看見我正在忙嗎?你不要說那麼多了,先去玩吧。”打斷或者忽視孩子的話,次數多了,就算再去問,孩子可能也不會講了。因為孩子只有在有想表達的衝動的那一刻才會說個不停,這個時間一過,他們孩子就不再有表達的意願了。

孩子專注於向家長表達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在迅速地組織語言,試圖向爸爸媽媽說清楚。這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過程,此時家長們一定要充分重視起來,對孩子的表達保持關注、傾聽,讓孩子感受到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即使家長真的在忙於工作或者家務,也應盡量放下手中的事,花上幾分鐘時間跟孩子有所溝通;需要暫時中斷交流時,一定要跟孩子商量,並約定短時間內再繼續聽孩子的詳細表達。

四,以自己的規則去要求孩子

還有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玩耍時,通常會是這樣的:“寶寶,這個積木應該這樣搭才對。”“雪花片要按圖紙拼才行,你這樣亂擺就不成樣了。”

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玩什麼玩具,都要按照家長的“要求”做才行。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就越來越少,創造力、自信心也被破壞掉,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無論遊戲還是學習,都想要依賴家長、尋找家長的要求和答案才能做。孩子專心於按家長的模式尋找答案,就做不到專注於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情了。

相信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依靠孩子自身作為遊戲和學習的主體,才是教育孩子的正解。

五,用吃飯喝水等事打斷孩子

當孩子專心玩耍、閱讀時,不少家長出於關心和所謂“規律生活”的要求,不時地用“寶貝,先喝水吧”、“寶貝乖,來吃點水果”、“寶貝快吃飯吧”等各種事情來打斷孩子的專注。長此以往,孩子心理上就會覺得,做一件事時,可以分心去做另外的事,尤其是當孩子今後被家長、老師要求保持專注力時,他們往往就會主動想到用喝水、吃飯、上廁所等種種理由來迴避。

當孩子處於專注狀態時,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做某件事情可以用多久,在快到點時再提醒他“等你做完我們就一塊吃飯了哦”。而不是在孩子集中精力做事的中途屢次打斷。

重視孩子的專注力,是很好的想法,家長朋友們要學一點孩子專注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日常生活中以恰當的方式帶孩子,避免孩子的專注力缺失在家庭教養環境中。

請點我不安親小學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