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茄潰瘍病發病症狀:
番茄幼苗至結果期均可發生潰瘍病。
1.番茄幼苗期發病症狀:
始於葉緣,由下部向上部的葉片逐漸萎蔫,有的在葉胚軸處產生潰瘍狀凹陷條斑,致病株矮化或死亡。
2.番茄成株期發病症狀:
成株期病菌由莖部侵人,從韌皮部向髓部擴展。
初期,下部葉片凋萎或捲縮,似缺水狀;和青枯病、枯萎病不同,萎蔫發展很慢,從出現萎蔫到植株死亡一般經過一兩個月時間。之後葉片自上而下逐步萎蔫,直至整株枯死。
莖上先出現灰白色至灰褐色條形枯斑且髓部變褐,並迅速向上下擴展,長度可由一節擴展到幾節,在莖內形成長短不一的空腔,導致莖下陷、開裂,莖的表皮出現許多不定根。
在雨水多或濕度大時,從病莖或葉柄病部溢出菌膿,菌膿附在病部上面,形成白色污狀物;
後期莖內變褐色而中穿,全株枯死,枯死株上部的頂葉呈青枯狀。取發病莖段置清水杯中擱置幾分鐘,肉眼可見許多渾濁菌膿溢出。
果實染病,果面上形成圓形的病斑,呈白色,多隆起,單個病斑較多,大小基本均勻一致,中間有一褐色小點,病斑不可去除,病斑似鳥的眼睛,致幼果滯育、皺縮、畸形,嚴重影響果實的品質。
潰瘍病在番茄莖上的症狀表現與番茄條斑病毒病極為相似,可憑下列特徵區分:手捏病莖,內部中空且變為褐色的為潰瘍病株;莖內不中空,髓部不變褐色的則為病毒病。
二、番茄潰瘍病病菌特點以及傳播條件
1.病原為細菌,適宜pH7,病菌發育適溫為25-29℃,致死溫度為55℃。
2.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組織中可存活2~3年。種子帶菌是新病區的主要初侵染來源。
3.病菌從各種傷口侵入,也可從葉片毛狀體及幼嫩果實表皮直接侵入,侵染種子臍部或種皮,致種子內帶菌。
4.潰瘍病病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菌種子、種苗;近距離傳播主要靠雨水和灌溉水。
三、番茄潰瘍病發病時期:
第一個時期:發病在幼苗期,一般是在移栽10~20天後出現症狀,可造成幼苗枯死。
第二個時期:發病在第3穗果實膨大期至成熟期,越接近採收期發病越重。
由於保護地輪作倒茬比較困難,長期連作加重了番茄潰瘍病的發生。
四、番茄潰瘍病發病因素:
1.高溫、大霧、重露、多雨等因素有利於病害發生,尤其是暴風雨後病害明顯加重。
2.結露持續時間長以及有噴灌的大棚或溫室,番茄果實易暴發此病。
3.發病後,偏施氮肥,大水漫灌,可發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情逐漸加重。
4.在進行整枝打杈、分苗移栽、除草等農事操作過程中,會對番茄植株造成機械損傷,為病原菌的侵染創造有利的條件。
5.種植密度過大,伴隨著大風,植株間的摩擦力度增大,導致傷口增加,為病原菌的侵染製造了機會,一旦病菌從傷口侵入,植株就會被感染。
五、番茄潰瘍病農業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倒茬,避免與茄果類蔬菜連作,可與十字花科的甘藍、大白菜及百合科的大蔥、大蒜等實行3年以上輪作。
2.進行種子消毒以及種苗抑制消毒處理,避免種子和種苗帶病菌。
3.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以有機肥為主,施用磷鉀肥。
4.收穫後對土壤進行翻耕,土壤深層有較多的微生物種類,這些微生物會抑制番茄潰瘍病菌的生長或加速附著在病殘體和土壤表面的病菌死亡。
5.及時摘除下部的老、黃、病葉,清潔田園。及時拔除病株和附近的植株,將病殘體集中到一起進行焚燒或深埋,並對病穴和周圍的土壤施生石灰消毒。
6.早上葉片濕度大、露水多時,不要進行整枝、採摘等農事操作,避免病菌粘附在操作人員的身體或操作工具上進行傳播。
7.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有條件的可進行膜下滴灌,降低室內濕度。控制晝夜溫度的變化,減少病菌繁衍和侵染。
8.高溫悶棚消滅潰瘍病病菌。利用高溫季節密閉溫室15~20天,可殺死土壤中殘留的病菌,防止病害傳播。有條件的地區選擇氰氨化鈣、威百畝等土壤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結束語:番茄種植,農事操作一定要用心,陰雨天不要進行,避免病菌通過傷口侵入植株,同時在番茄幼苗期以及第三穗果實膨大期提前噴藥預防潰瘍病,把病害發生機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