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今年的班加羅爾印度航展上,向印度推薦了基於F-16戰斗機改進的新機型,即對外公布的F-21戰斗機。雖然只是F-16的改型,但是洛馬仍然極力強調F-21戰斗機的性能優越之處,並強調這是為印度量身定製的戰斗機型號,即使是美國自己,也買不到這一機型。而且,洛馬還願意和印度合作,在印度建立新的F-21戰斗機生產線。

洛馬如此賣力,當然是盯上了印度巨大的戰斗機采購市場,即使F-21戰斗機僅僅賣給印度,也足以產生巨大的市場效益。而且印度空軍目前有意采購110架新型戰斗機,訂單價值預計會達到150億美元。對於洛馬而言,這已經是一塊大蛋糕了,F-21戰斗機如果能夠被印度選中,那麼洛馬就能獲得這筆巨額合同,並且也能獲得後續維護升級的巨大市場份額。

當然,對於印度自身而言,到了今時今日,還需要從其他國家大量采購戰斗機,實在也是無奈之舉。其實一直以來,印度都有自己發展軍備技術的計劃。正因為如此,所以印度才會十分重視“印度製造”這一原則,對於戰斗機技術的發展,印度同樣期望能夠自主完成。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印度一直在努力推進自己的戰斗機開發計劃。但可惜的是,印度浪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實際上並未做出什麼成績。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軍事資訊 ==》 軍事看看看

印度自己開發的第一款高性能戰斗機,便是“大名鼎鼎”的LCA戰斗機,這種戰斗機的直接發展目的,是要作為米格-21等機型的接替者,當然,印度當時也是有意發展一種定位先進的機型,甚至還提出要超過美國F-20戰斗機的目標。在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後,印度的技術力量得到發展,於是才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負責LCA戰斗機的開發工作。

但是在之後,LCA戰斗機的研發進展非常緩慢,這種戰斗機於1983年正式提出研發,至1990年才完成初期設計工作,之後便進入反復的折騰階段,直到進入21世紀,LCA戰斗機才實現首飛,首飛時還出現戰機起落架沒有正常收起的問題。接著LCA項目又一路鬧騰到2013年,當時印度終於忍不住了,宣布LCA戰斗機開始達到初始作戰水準。2019年1月,媒體報道LCA戰斗機終於要獲得最終作戰許可(FOC)的消息,這意味著一路研發了30多年的LCA戰斗機,終於算是一架戰斗機了。

LCA戰斗機是印度自己開發的第一架現代化戰斗機,在此之前,印度缺乏相關技術,因此研發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也是正常的,但是像LCA這樣研發了幾十年的情況,仍然極為罕見,因為一架戰斗機的服役時間通常也就幾十年,印度研發LCA戰斗機所耗費的時間,已經幾乎等同於戰斗機的生命周期了。由於時間拖得太久,因此LCA戰斗機面臨著服役即過時的尷尬處境。

印度的很多軍備項目,普遍都存在發展拖拉的情況。像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這樣的生產方,在口碑上也不太好,經由其組裝或維修的戰機,普遍都存在極高的損耗率。既然簡單的組裝維護都會問題層出,那麼生產一種新戰機,就更加免不了要遭遇各種瓶頸了。

其實在LCA戰斗機的發展過程中,來自其他國家的支援還是很多的,例如該機所使用的F404-GE-F2J3 發動機,就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作品,美國還為LCA戰斗機項目提供了軟體語言等技術支持;此外俄羅斯也為印度的“卡韋裡”渦輪風扇發動機項目發展提供了幫助。總體來講,LCA戰斗機項目“並不孤單”,印度從別的國家獲得了不少技術支持。

但是在印度自身基礎軍工產業薄弱的情況下,印度自己能否消化“別人家的技術”,其實也是一個大問題。這並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簡單拼湊,印度必須考慮如何將拿來的技術組合起來。這一組合過程本身就是一項技術性工作,印度做不好的話,就會導致LCA戰斗機問題頻發,進而導致發展進程不斷延長。如此折騰,絕對不是“慢工出細活”的表現,事實上,這應該被形容為“慢工出粗活”。

雖然LCA戰斗機的發展進度拖拖拉拉,但是這倒不影響印度憧憬先進戰斗機的好心情。進入21世紀,印度又有了研發下一代戰斗機的想法,而有意思的是,在印度提出未來戰斗機方案的時候,LCA戰斗機甚至都還沒有被宣布正式服役。

印度在2009年的航展上,就已經展示了一種新型戰斗機的設計方案,這種戰斗機即AMCA先進中型戰斗機,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中型戰斗機,在體型上肯定是要比LCA戰斗機更大的。LCA戰斗機的機身長度為13.2米,翼展8.2米,飛機空重約為6.5噸,最大起飛重量也才13.5噸,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十分袖珍的輕型戰斗機。規格過小,顯然會限制飛機的續航能力和載荷能力,也會影響日後的改裝空間。

因此,印度選擇將AMCA定義為中型戰斗機,應該說也是比較務實的選擇。不過與此同時,印度所提出的一些設計目標,似乎就顯得不切實際了。因為印度試圖在其設計模型中,體現AMCA先進中型戰斗機的隱身性質,並且還要求戰斗機擁有垂直起降能力,這意味著AMCA先進中型戰斗機將是一種類似於美國F-35B隱形戰機的新機型。在現在看來,印度的這些技術指標無疑是很難實現的。

參考前文所言,印度因為受到自身種種條件的局限,在發展LCA這樣的傳統輕型戰斗機時,仍然顯得非常吃力,現在印度發展AMCA項目,卻試圖實現隱身和垂直起降兩大技術突破,這樣的跨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值得指出的是,F-35B短距起降戰機,是美國洛馬F-35系列隱形戰斗機中難度最高的一個版本,即使是技術成熟的美國,也在研發F-35B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F-35B並不是世界上第一款短距起降戰機,之前的AV-8B戰機,以及俄方的雅克-38戰機,都屬於此類機型,但是以前的機型沒有隱身技術,這是一個關鍵點,而且以前這些機型也不夠強大,各方面性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俄羅斯以前倒是有一個雅克-141項目,但現在也已經擱置多年了,並且雅克-141也不是真正的隱形戰機。由此可見,就算是美俄這樣的技術大國,現階段要發展一款隱身垂直起降戰機,難度也是很大的。

所以,印度的這個AMCA戰斗機項目,在現階段看來是不切實際的。印度只能寄望於繼續通過尋求技術進口,來實現這一目標。但是掌握隱形戰斗機技術的國家非常少,掌握垂直起降技術的國家同樣也很少。印度現在最能指望的,應該就是美國。然而美國會把F-35B戰機的技術給印度嗎?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是為了獲利,那麼美國為什麼不直接賣成品F-35B戰機給印度呢?

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印度的AMCA戰斗機項目,可能都只能維持模型狀態。在目前,印度能夠把LCA這樣的機型造好,就已經不錯了。航空工業技術是需要一點一點累積的,印度想要急於求成,也得看現在的技術條件是否允許。

在印度尋求發展戰斗機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國家對印度表示了關注,印度享受到的是左右逢源的待遇。印度之所以會提出AMCA戰斗機項目,或許也是受到俄羅斯蘇-57戰斗機發展計劃的影響。由於急切期望獲得五代機,因此在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印度就和俄羅斯就五代機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俄方的承諾讓印度看到了希望,印度認為如果自己能夠從俄羅斯獲得五代機技術的話,那麼提出AMCA戰斗機項目將具備可行性。

可是後面的事實證明,計劃並不順利,俄羅斯的蘇-57戰斗機甚至到現在都還沒正式服役,印度的AMCA就更別指望短期內造出來了。這種情況說明,左右逢源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不同國家有不同訴求,每個國家的出發點都不一樣,而且印度不能指望別的國家輕易地就把最尖端的技術提供過來。

對於印度市場,美國自然也是相當感興趣的,為了阻止印度從俄羅斯獲得S-400防空導彈系統,美國正考慮對印度進行勸說,如果印度願意放棄俄式防空設備的采購計劃,那麼美國可能會向印度出口F-35戰斗機,以及“愛國者”反導設備等替代方案。當然,正如前文所言,美國更可能是希望出口成品,而不是出口技術。

況且,從洛馬為印度“量身定做”F-21戰斗機的事實來看,美國可能也不是很急著要把F-35戰斗機提供給印度,在向印度提供五代機之前,洛馬等供應商希望盡可能挖掘傳統機型的價值。F-16戰斗機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了,其潛力提升空間逐漸用盡,現在洛馬就是希望把F-16轉手給印度,這樣也能夠撈回一筆。

即使是在傳統戰斗機領域,圍繞印度市場的競逐也非常激烈。目前除了洛馬的F-21之外,波音也試圖用F/A-18E/F吸引印度,此外,歐洲的陣風、台風、鷹獅,以及俄羅斯的米格-35、蘇-35戰斗機都有意爭奪印度的市場。

目前尚不清楚印度會在如此多的方案中作出何種選擇,但是有如此多的國家關注印度,其實正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印度的技術是非常不成熟的,如果印度的LCA戰斗機已經爐火純青,甚至於連AMCA戰斗機也造出來了,那麼印度也不至於需要繼續對外招標新型戰斗機了。

而且,如果印度繼續選擇從其他國家引進戰斗機的話,那麼所造成的後果就是印度自己的技術發展仍將維持拖泥帶水的狀態,HAL或許也會更加樂於組裝進口機型,而非將主要精力放在技術開發上,這事實上相當於反而壓制了印度自身技術的發展。對於其他國家的供應商而言,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因為那樣意味著印度的市場份額仍將為其他國家所分享。但是對印度自己而言,這就是一個大麻煩了。

總結而言,左右逢源的印度,在實際技術發展過程中,卻遇到了層出不窮的問題。從LCA戰斗機到AMCA戰斗機,印度的夢想跨度很大,但實際邁出的步伐卻很小。這已經不再是一個歡樂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如果印度無法改變這種現狀,那麼技術落後、訂單外流、受制於人的局面還會長期持續下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