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退出,也是一種愛...
這是一位年輕女兒寫下的感悟,讓所有父母陷入深思!
我的父母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我的父母為我做過很多事,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拒絕幫我帶小孩。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溺愛程度幾乎令人髮指。
直到有一天,他們做了一個鄭重的決定,
一舉把我從幾十年的公主夢裡搖醒了。
我的孩子出生了,我卻十分恐懼
那時我懷孕38周,再尋常不過的一個晚上,
我媽突然把我和老公叫到房間,不留餘地地宣布:
我和你爸決定伺候你出了月子就不再幫你們了,
我們倆想到處走走轉轉,喜歡哪裡,就在哪裡常住。
至於孩子,我們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了,
你們才是孩子的父母,就自己想想辦法吧。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聽到這個噩耗,
我花了好幾天才相信這是真的。
繼而,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懼,
是那種養尊處優的家雀得知自己將被流放的恐懼。
婆婆早走、公公重病,老公的父母是完全不能指望了,
沒想到在我人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刻,那麼疼我的父母卻對我撒手不管了。
那段時間我逢人就抱怨:
「能到處去旅遊,就是不肯幫我一把」
「好自私,這不是逼我全職嗎,哪有這麼對自己女兒的……」
我的孩子就在我的萬分恐懼下出生了。
3
或許我才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
整個月子裡,我幾乎沒露過笑臉,
因為賭氣,我堅持從早到晚都自己帶著孩子。
新生兒的屎尿屁、睡眠不足的煩躁,
本來我想用這種近乎自虐的方式累垮自己好讓爸媽自責,
可累著累著,我卻莫名其妙清醒起來。
我清醒地問自己:你在恐懼什麼?
恐懼承擔一個母親應該承擔的責任,恐懼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母嗎?
你在抱怨什麼?
父母沒有任何幫你帶孩子的義務,他們付出一生從未想過索取,
你卻對他們今生唯一一次為自己而做的決定記了大過。
那個從未思考過如何奉獻的你,才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啊。
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我向單位申請延長產假,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全職媽媽生活。
在這一年時間裡,我重新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身上許多意想不到的能力。
從前我作息習慣很差,因為沒人幫帶小孩,
我晚上9點睡早上6點起,睡眠質量大大提高,再也不為閒愁傷春悲秋了。
從前我拖延症嚴重,因為沒人幫帶小孩,
每天的生活瑣事我要快馬加鞭等孩子睡了去做,
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效的我橫空出世。
從前我懶散成性,直到全職帶小孩,
為了不使自己與社會脫節,我見縫插針背書做題,
考過了對職業生涯意義重大的中級編輯職稱。
從前我老嫌我媽小題大做,直到一個人帶小孩,
兒子的小感冒也變成我的頭等大事,
因為明白能幫忙的人可能一時半會趕不過來。
從前我老嫌我爸走路慢,直到自己帶小孩,
一遍又一遍,把晃晃悠悠學走路的兒子從地上扶起。
從前我從沒想過父母都為我做過些什麼,直到我親自撫養小孩……
那段時光過後的感悟
雖然我已重新步入社會,但是那段時光帶給我的巨大能量,
超過了我之前生命的總和,
直到現在仍在我的育兒之路上釋放著灼灼的正能量。
說來,我的父母為我做過很多事,
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們拒絕幫我帶小孩。
他們這個決定,讓我長成了一個大人,
一個有困難敢迎接,犯錯誤敢承認,出問題敢擔當的大人。
作為父母,我們真的應該適當放手了
作為父母,我們適當適時的退出,也是一種愛。
一方面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需要自己去面對生活,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照顧他們,得體地退出也是給他們營造自由空間。
另一方面,我們辛苦了一輩子,真的應該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就讓我們趁著現在手腳靈便、身體還算健朗的時候,
活出自己的腔調,好好享受每一天吧。
當然,得體的退出、適當的放手並不意味著再也不參與子女的生活,
只是保持一定的距離。
我們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空間,
有困難時我們可以適當地幫忙,但不要大包大攬。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雙眼泛起了淚花,
這對父母的選擇讓我羨慕,這位女兒的懂事也讓人感到欣慰。
真的說得太好了,似乎是許多老年父母的真實想法,我也深有感觸!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孩子性格受母親影響最大,以下6類媽媽最可怕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遺傳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大人的行為。
之前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說一位媽媽很愛買剪刀,廚房裡、抽屜裡、書櫃裡,
只要是能用上剪刀的地方都至少有一把。
孩子並沒有覺得很奇怪,
以為媽媽只是喜歡隨時需要隨時就能拿到的感覺。
直到有天去外婆家他偶然發現,
姥姥的家裡居然也有很多把剪刀…
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止是在生活習慣,
甚至連思維方式、精神意識方面也存在影響。
比如一個處理事情很著急的媽媽,
通常她的孩子的性格也會很急躁,寫作業耐不下心,粗心大意的;
相反有個心平氣和的母親,一般她的孩子性格也會很溫柔。
所以說,優秀的媽媽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但是這6種類型的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 給孩子最好的」這句話裡找到了力量
前些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
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
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看了這個節目後,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專家的解讀也讓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
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
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
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人人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對的哦~
看看 下面列舉的6類媽媽,你在其中嗎?
1
過分愧疚型
我們都知道德國父母為教孩子嚴謹,讓孩子去體驗挫折的感覺,
常常會說:「你得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中國的一些家長,在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時,
則充滿焦慮,容易愧疚自責。
還記得一些幼稚園媽媽群裡分享的情景:
明明是孩子忘帶某樣東西,卻毫無擔當地埋怨媽媽:
「都怪你,忘了給我帶上,害我被老師罵!」
受到譴責時,你甚至連聲道歉:
「對不起,媽媽一著急就忘了,下不為例。」
為的就是讓孩子少點愧疚感,不哭鬧,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抗。
因為母乳不夠,媽媽愧疚;
因為忙於瑣事陪孩子時間少,媽媽愧疚;
偶爾對孩子發脾氣,媽媽愧疚。
你是否對孩子疼愛到極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這種付出,長此以往很難得到回報,
當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只會養成怪別人、找客觀理由的品性,
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更沒辦法進步。
2
控制欲極強型
《虎媽貓爸》大家看過吧,
這種類型的媽媽把「聽話」當作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
很多媽媽眼裡,孩子沒有按你規劃的人生走,
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決定,就是「叛逆」。
這種案例在我身邊就有,
現在孩子長大了甚至媽媽還會去管,
成為了「媽寶」或者沒有思想的人。
他們父母有一個很自私的行為,
就是特別樂意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
甚至一些事業工作不順利的家長,
把後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龍的拼搏中,
為了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發展,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都置若罔聞。
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則通,堵則盈」,
孩子若很難活出自我, 會覺得很迷茫,
只有更加去依賴父母,求助怎麼做,長期以往是一個惡性的循環。
3
熱衷攀比型
中國媽媽愛攀比在國際上是「赫赫有名」的,
大到升學考分,小到雞毛蒜皮的瑣事,
中國媽媽總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鄰右舍攀比一番。
買什麼文具,上什麼私家補習班,
甚至家裡有錢的還要曬曬車,房。
當然除了物質,最重要就是成績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語補習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歡與否,都不甘落後;
孩子考了班級前三名,就問第一、二名是誰,要求下次趕超他。
不知不覺中孩子成為別人的參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碼!
漸漸的通過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著分,只懂得吹噓,
不知為何學,不懂學以致用。
4
孩奴型
孩奴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熱詞」,
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
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
試著問問自己有了孩子後,是否還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
很多媽媽經常感慨當媽前後的巨大差別:
當媽後沒了自我,變成了一顆只圍繞孩子轉的衛星。
與丈夫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的聯繫少了,
與社會的接觸少了,業餘的興趣少了。
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大多數聚餐和旅遊活動,
甚至放棄原本輝煌的事業,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被迫無奈,
似乎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稱職的好媽媽。
但真的是這樣嗎?也不盡然,
首先,這樣副作用很嚴重,因為會增加孩子的匱乏感和愧疚感,
造成孩子同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可以負責任的說,孩奴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於利。
5
過分擔心型
同為帶寶寶,近年來中國媽媽貌似精神要緊張得多。
比如帶寶寶外出,中國媽媽常常不停地嘮叨:
小心過馬路看車、多穿點別凍著,不要亂摸東西……
咱們小時候背著書包自己上下學的場景,
恐怕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難以見到。
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都是校門前擁堵的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和車流。
對孩子的擔心,是媽媽腦子裡永遠無法擺脫的繃得最緊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當然,社會上種種的不安全因素,也給媽媽們的心理增加了負擔。
其實,「處處擔心,即是詛咒」。
你給孩子積極暗示,孩子就會更健康、更優秀,
你總給孩子不好的擔心、暗示,
孩子可能真的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也會整天繃得很緊,變得很敏感。
6
操勞過度型
在我們身邊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畫面:
深更半夜洗衣服,父母為孩子起早摸黑,
天一亮就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
全程為孩子背書包,孩子在一旁輕鬆自得;
帶孩子坐公車時,孩子坐在座位上,父母卻在邊上站著;
買了好吃的東西,孩子自顧自地拿著吃,從未想過身邊的父母……
勤勞樸實,這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也是賢妻良母的優秀品質,但結局總不盡人意。
如此種種,操勞過度的父母不禁感嘆:
我們對孩子是無私的,為什麼孩子卻越變越自私呢?
而且,自私的孩子有著非常強烈的佔有慾望,
想要的東西必須想盡辦法地據為己有。
等他們長大之後,心中的自私慾還會不斷的膨脹,
有可能會為了得到某些東西就不擇手段,可怕的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說,這樣操勞過度會間接助長孩子的匱乏感和自私慾,
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於利。
而優秀的家長,尤其對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方面放手,
巧花心思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
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
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孩子放學後,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
假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
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挨餓。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
困難也得靠他(她)自己解決。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
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作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
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