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孟孟為了兒子幼稚園午睡的事,傷透了腦筋。她的兒子4歲,現在正上幼稚園小班的第二學期,第一學期的時候,她兒子總是哭著喊著不肯去上幼稚園,細細瞭解後,原來在幼稚園每天必須午睡,而他從3歲開始就沒有午睡習慣了。孟孟在上班,心疼孫子的姥姥就每天到了中午就把孩子接回去。
孩子馬上就變得超愛幼稚園,而且在學校表現非常優秀,但是孟孟覺得這不是個長久的辦法,堅決不同意再中午去接兒子回家。孩子的情緒又一落千丈,每天一上幼稚園就哭,午睡也哭,在幼稚園也各種不配合,老師就發孩子午睡不配合的照片到群裡,孟孟怕打擾別的孩子引起其他家長的不悅,只好又接回。
現在第二個學期了,孟孟看到當初抵觸上幼稚園的孩子都適應的特別好,唯獨自己的孩子,還是這樣,無奈地只好在網上發帖求助。
看到這個帖子,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女兒那時上小班情形和她兒子一模一樣,女兒從兩歲半就基本沒有午睡過了,等到三歲上小班的時候,幼稚園強制午睡。
女兒也是拚死抵抗,大冬天的寧願坐在教室裡受凍(教室沒裝空調),都不肯聽老師的勸告上小床暖暖腳,女兒本來體質就不太好,性格還有點小內向,為了減輕她的壓力,我也只好每天中午去接她回去。
後來我們搬家到省城,孩子的中班就換了幼稚園,那裡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並不強制午睡女兒一下子就開朗活潑很多了。
其實在孩子開始不肯午睡的時候,我就一直很發愁,這麼小的姑娘,體質本來就不太好,還不愛午睡,這以後會不會影響到她智力和體質的發育?
於是我就去瞭解孩子午睡的相關知識,後來得出結論: 孩子不一定非得午睡,而且不喜歡午睡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大腦發育成熟的表現。
原來睡眠模式分為三個:
第一是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就是每天不管白天晚上睡眠次數多,剛出生的嬰兒就是這種睡眠模式。
第二是雙相睡眠(Biphasic Sleep),就是每天睡兩次覺,晚上一次,中午一次。1歲左右到6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種睡眠模式。
第三是單相睡眠 (Monophasic Sleep),就是每天只睡一次覺,成年人就是這樣睡眠模式。但是有研究表明,3歲以上的孩子有50%的比例,5歲以上的孩子有92%的比例也是遵循第三種單相睡眠模式。
而且研究表明, 孩子白天的睡眠時間,其實反映了孩子的大腦神經的成熟度。意思就是說,孩子的大腦如果發育得足夠成熟,就可以像大人一樣遵循單相睡眠模式了,他們不再需要利用午睡來緩解大腦疲勞和控制情緒了。
如果你的孩子不午睡也能神采奕奕,情緒良好,吃東西也都正常,那麼很有可能是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得像大人一樣完整了,所以不喜歡睡午睡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是聰明的表現。
如果一定要強制這種孩子午睡,就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帶來負面影響。
強迫孩子午睡危害大
第一:強迫孩子午睡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和傷害
如果孩子根本就不想午睡,但卻被逼著去睡覺,而且不睡就批評和指責他,這樣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和傷害。就如上文孟孟的兒子一樣,被接回家沒有午睡的時候,他在學校心情愉快,表現又優秀又配合。
但一旦被強制回學校必須午睡,就整個情緒和狀態都不好了,這種傷害和不睡午覺,哪個傷害更大,大家一瞧就知道了。
第二:強迫孩子容易引起不良生活習慣
孩子被強迫午睡,又睡不著,但又不得不按照大人的命令躺在那裡。無聊的情況下,孩子就有可能會養成喜歡吃手指、咬被子,甚至撫摸[生.殖.器]等不良生活習慣或者產生厭學情緒。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就和我說起這麼一件事,她妹妹的女兒也是討厭午睡,但是幼稚園強制午睡,然後那個小女孩就滋生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用嘴巴咬指甲,舔嘴巴,有段時間還總是尿頻。父母帶她看過多次醫生,醫生都說她檢查一切正常,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的。
父母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全職的90後媽媽,對育兒絲毫不敢鬆懈,重視溝通又重視教育,這怎麼就弄得小女孩有心理壓力了,後來想來想去,應該是午睡的問題,就給她換了一個不強制午睡的幼稚園,尿頻還真就馬上緩解了不少。
第三:強迫午睡還有可能妨礙孩子長高
一項研究顯示: 午間睡眠時間和晚間睡眠時間存在負向關聯的關係,即3-6歲兒童午睡時間越多,夜間睡眠時間越少。
科學家解釋說:
「從睡眠的自我調節機制角度出發,過多的午睡會減少兒童晚間的睡眠需求和睡眠衝動,從而降低晚上的睡眠品質,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揮。」
所以在幼稚園午睡的孩子,大多會推遲晚上入睡的時間,一般都是22點以後才睡覺,但是21:00-1:00這個時間段又是孩子分泌生產激素最旺盛的第一個時間段,而且越處於深睡眠,生長激素分泌的越旺盛。所以很多午睡的孩子會完美錯過生產激素第一個黃金分泌期的一半時間,進而影響長高。
其實很多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孩子午睡當然有好處,對於恢復孩子的精力,和保持情緒的穩定確實有作用,但這僅僅是針對有午睡習慣的孩子而已。那些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被強制午睡帶來的壞處早遠遠超過午睡的好處,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切不可一刀切,我們一邊要儘量尊重孩子的意願,一邊要讓自己多充實育兒知識,才能在育兒路上越走越順。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