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發光的生物往往激發人們的童真和想像,黑夜中閃閃動人的螢光也讓人想起電影《阿凡達》的潘朵拉星球。台灣人熟知的發光生物有螢火蟲、藍眼淚(藻類),同樣夢幻的還有一些日本攝影愛好者捕捉到的罕見發光真菌(夜光菇),他們也陸續將照片分享到社群媒體上。
▲拿單眼相機用腳架並調「B快門」長時間曝光,就能拍出夜光菇的神祕亮光。(圖/[email protected])
圖片中的夜光菇日文稱作「椎の燈火茸」,這種日本特有的小菇,菌傘直徑約1至 2公分、菌柄長2至5公分,分布地點主要在南紀伊半島。5到7月雨水多,空氣濕度遽增,林地成了夜光菇的搖籃。數以百計的小菇一夜之間從朽木上冒出頭來,亮度之高用肉眼即清晰可見。如同極光,在單眼相機長時間曝光之下,幽幽的綠光會變得更加明顯,小巧的香菇在黑暗中發亮,宛如文創造型夜燈。
▲這不是造型夜燈!是活生生的夜光真菌。(圖/[email protected])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柯惠棉指出,發光的真菌跟螢火蟲一樣會發出「冷光」。雖然有些被稱為螢光蕈,但其實它的發光原理和螢光大不相同。有別於螢光需要用外來的光源激發,冷光則是來自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由一個被稱為「螢光素酶」的蛋白,氧化掉化學分子「螢光素」,在這過程中產生了光子而發光。柯惠棉表示,能夠產生冷光的生物,從陸地上的螢火蟲、叩頭蟲、馬陸、蕈類,到海洋中的弧菌和雙鞭毛蟲門,甚至磷蝦都有演化出冷光系統。
▲民眾如果在野外發現夜光菇,千萬不要任意採摘、食用。(圖/[email protected])
其實,台灣也能發現好幾種夜光菇的蹤影,由於夜間才觀察得到,專家強調目前發現的地點亦常見雨傘節、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等毒蛇活躍,建議民眾入山觀賞夜光菇最好找專家陪同,以策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假使民眾有機會到日本和台灣野外拍攝夜光菇,記得不要隨意採摘或食用,因為部分的品種含有毒素(如日本的月夜茸)。
▲專家指出,冷光來自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圖/[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