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針對約140個經濟體的競爭力進行排名,內容涵蓋「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系」等4大類別。WEF這份競爭力評比已經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及發展學院(IMD)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年報》齊名,頗受各界重視。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1個受評比經濟體中,我國排名第12,較去年進步1名,在亞洲領先南韓(13)、以色列(20)、泰國(27)和中國大陸(28),但落後新加坡(1)、香港(3)和日本(6)。台灣的媒體報導聚焦在台灣的排名進步1名,且名列全球4大創新國,頗有沾沾自喜的意味。

 

然而,若對於這項評比的歷程稍有了解的人士,其實都會為台灣感到擔憂。早在2003和2004年,台灣就曾在這項評比中拿下全球第5和第4的佳績,2004年新加坡只排第7,南韓更遠在第29名。但陳水扁前總統第2任的拙劣表現,包括2006年初將兩岸交流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改採「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讓台灣排名迅速滑落到2006年的13名、2007年的14名和2008年的17名(諸多指標是前1年的統計)。之後,台灣排名就在第12~15名間徘徊,再也回不去了。現在,卻以第12名的表現來炫耀國人,套句俗話是在「比爛」,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全球競爭力」目前評比項目為「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系」等4大類,再細分為12個中項、25個小項和103個細項。台灣在總體經濟穩定上獲第1名、創新能力居第4名,兩個中項受國際肯定,但在體制(24)、健康(24)、技能(23)方面都排到20名之外,值得警惕;商業活動(20)、市場規模(19)、基礎建設(16)和勞動市場(15)則屬普通,有不小的改善空間。

 

而在25個小項中,屬於「體制」中項內的「政府前瞻性」,更排到了第47名,這是台灣所有小項中最差的,這顯示蔡政府的無能已有「國際認證」;而基礎設施排到40名,特別是水供給和飲用水都是拉低排名的要角。

 

但是,最讓人擔心的,是一些細項的表現,包括銀行風險資產的資本比管制(129)、關稅的複雜度(88)、聘僱外勞的容易度(88)、道路的連結性(81)、政府的長期眼光(79)、公部門解決爭議的法律架構效能(70)、勞動市場的過多成本(67)、關稅率(65)、政府對變動的反應(62)、政府政策的穩定度(61)、畢業生的技能(59)、開辦企業所需天數(59)等,在全球約200個經濟體中,台灣屬於30多個富裕經濟體之一,但居然有這麼多項目的排名如此落後,負責國際評比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卻將少數項目以「有改善空間」輕輕帶過,台灣的競爭力會有希望嗎?

 

不比不知道,比了嚇一跳。原來,台灣經濟其實沒那麼開放、政府效能低落、法律體系有問題、教育無法提供企業所需人才,連基礎設施也逐漸落後…。而蔡總統卻說現在是20年來經濟最好的時候,您能接受嗎?

(作者為前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經濟組副教授)

聯絡作者:YOOOOO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