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為孩子上課不專心,做功課時寫一個字玩一下而苦惱,家長問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孩子專心?」其實,注意力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凡是新奇、快速、會動的東西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功課做得慢、不專心,大部分的原因不是孩子大腦有毛病,而是作業太無趣。在責駡孩子之前,不妨先看一下功課內容,說不定連我們大人也坐不住。(試想:你能夠坐在椅子上抄十遍課文而不動嗎?)

有一個小男孩,被老師反映上課時不僅喜歡東張西望,還愛扭頭和其他人說話,有時老師在上課時,小男孩乾脆站起來,與遠處的同學打鬧。

小男孩的媽媽說,經常批評孩子,可是沒有一點效果;老師為了讓孩子專注而罰站,仍舊毫無用處……

經常也有父母給我留言,他們說,小朋友不是三心兩意,就是專注力像「篩子」,一件事情維持不到10分鐘,就跑去做別的事情去了;還有些小朋友更誇張,在舞臺上表演時,竟然跳著跳著就開始玩舞臺邊的噴霧……

下面我專門介紹身邊一位媽媽的做法。

這位媽媽家的小男孩差不多7歲。去年,小男孩的專注力也像「篩子」,被老師投訴「專注力幾乎為零」之後,這位媽媽開始了一個「小計畫」。

一位媽媽給孩子的「三個小任務」

任務一,「老師穿什麼衣服?」

某天放學後,小男孩再次被老師投訴,媽媽在孩子身旁坐下,「一本正經」地說:「媽媽希望成為像你們學校那樣的老師。媽媽想請你幫我看看,老師穿的什麼衣服,衣服是什麼顏色的,有什麼花紋。」

小男孩說:「這太容易了,保證完成任務。」

第二天,小男孩一回到家就彙報:「A課老師今天穿的是綠色的連身裙子,上面還有一些白色的花紋;B課老師穿的是藍色的T恤和牛仔褲……」

孩子一邊說,媽媽「很認真」地在本子記錄了下來。

媽媽說:「很棒,你幫了媽媽一個大忙。媽媽希望你每天都幫我觀察,時間為一周。」

幾天後,班主任對孩子的媽媽說:「你家孩子比以前專心了一些……」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一周過去了,小男孩報告了一周,媽媽也認真地記錄了一周。

任務二,「老師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周日的晚上,媽媽對小男孩說:「謝謝你,媽媽已經掌握了很多穿衣技巧,接下來,媽媽想知道老師是怎麼開始講課的,他們每一次上課的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你能幫我記下來嗎?」

小男孩說:「這太容易了,保證完成任務。」

第二天,小男孩一回到家就開始彙報:「媽媽,A老師說的第一句話是『同學們好,我們開始上課』;B老師不一樣,他說『你們是很勤勞的寶貝』……」

孩子一邊說,媽媽「很認真」地在本子上記錄下來。

媽媽說:「很棒,你幫了媽媽一個大忙。媽媽希望你每天都幫我記下來,時間為一周。」

幾天後,班主任對孩子的媽媽說:「你家孩子比以前更專心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一周過去了,小男孩報告了一周,媽媽也認真地記錄了一周。

任務三,「老師講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

又一個周日的晚上,媽媽對小男孩說:「謝謝你,媽媽已經掌握了很多開始上課的技巧,接下來,媽媽想知道每個老師上課講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你能幫我記下來嗎?」

小男孩說:「保證完成任務。」

第二天,小男孩一回到家就說:「媽媽,A老師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同學們,回到家好好複習』;B老師不一樣,他說『能當你們的老師,是我的榮幸』……」

孩子一邊說,媽媽「很認真」地在本子記錄下來。

媽媽說:「很棒,你幫了媽媽的一個大忙。媽媽希望你每天都幫我記下來,時間為一周。」

第二天,班主任對孩子的媽媽說:「你家孩子進步了很多,上課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緊緊盯著老師……」

就這樣,小男孩集中精神聽課的習慣就養成了。

為什麼這位媽媽要這樣安排呢?

大家可能留意到,一開始,這位媽媽讓孩子只觀察每一個老師的穿著,任務直觀、簡單,很容易完成,從簡單的任務開始,能讓孩子更容易勝任,提高孩子完成的興趣;隨著孩子積極行動,媽媽把任務的難度提高了,需要記住老師說的「第一話」;隨著孩子的努力完成和媽媽的認可,媽媽逐步把任務的難度上升,當孩子想要記住老師說的最後一句話,孩子就需要認真聽老師講很多話,才知道哪一句是最後一句……

隨著孩子勝任的越來越多,爸媽們如果發現孩子已經養成專注了,就可以結束任務了;如果發現孩子還需要繼續努力,爸媽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繼續「擴展」,例如可以讓孩子記住「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最有趣的一句話是什麼」,「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最有道理的一句話是什麼」……最終幫孩子變得專注為止。

如果遇上孩子「三分鐘熱度」怎麼辦?

一般來說,任務簡單有趣,孩子們都會很樂意做,因為留意「老師穿什麼」、「說了一句什麼話」,比讓孩子回憶學了什麼知識有趣多了。可是如果有小孩意外,他們連這麼簡單的事情也是「三分鐘熱度」怎麼辦?可以適當採取任務等級獎勵法。

例如你可以這樣做:

完成一次任務可以獲得一個小獎勵,完成五次任務可以獲得8次獎勵,還可以加上細節獎勵(即根據細節完成情況進行獎勵)2次;第二周,也可以採用相似的獎勵,也可以升級獎勵,例如獎品可以高級一些,禮物更豐富一些;最後,當任務全部完成後,還可以一次獎勵孩子心儀已久的玩具或遊戲。

用羅伯特·西奧迪尼的話來說, 當父母把獎勵分成不同等級後,會讓孩子覺得,如果不完成所有任務,他會有「損失」,爸媽也可以在任務開始之前,就將這些獎勵告知孩子。

有媽媽問,「物質獎勵不是不好嗎?」其實物質獎勵有兩面性,從短期的任務來說,完全是可以採用物質獎勵的。如果涉及到長期的,比如孩子要養成家務或學習習慣這類的,就不建議總採用物質獎勵了。

為幫助孩子專注,一位爸爸陪孩子預習時故意「裝笨」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任務遊戲」還不夠,你還可以借鑑下面這位爸爸的做法。

某天,這位爸爸陪女兒預習時,故意問女兒:「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我也不懂,你明天聽老師講,回來教我可以嗎?」小女孩答應了。

因為帶著任務,小女孩帶著對問題的關注,上課時也特別認真,第二天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教」爸爸。孩子的爸爸說:「我的裝傻,讓女兒有一種『小老師』的期待感,她非常樂意做。」

聽說後來小女孩無意中跟老師說:「老師,我爸爸很笨的。」老師很好奇,問為什麼。小女孩說:「他每天都要我回去教他。」簡言之,這位爸爸的做法是——陪孩子預習,故意「裝笨」增加期待感。

「裝笨,讓我的女兒成了好學認真的孩子,我很喜歡這頂『笨爸爸』帽子!」這位爸爸很有成就感。

雨水滋潤花朵生長,而不是響雷;生命的意義是尊重,而不是強迫……養育孩子,培養專注力,也是如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