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從母親家接兒子當當回自己的家。

當當問:“爸爸,你沒開車嗎?”

我說:“沒開呀,今天我們步行回家。”

兒子說:“我累,爸爸抱。”

三公裡的路,對三歲的孩子來說是有點挑戰,剛開始他就產生了畏難情緒,不願意走。

我說:“剛吃完飯,肚子飽飽的,我們走一走,讓肚子消化一下。好不好?如果爸爸抱著的話,會擠壞你肚子的。”

兒子說:“好吧”。很勉強的樣子。看來講道理還是有用的。

沒走多遠,兒子說:“爸爸抱,我累了。”

我說:“當當是個男子漢,男子漢是不是不怕累?”

發現講道理的作用有限,於是,賦予兒子“男子漢”的身份,試圖從身份的層面給他激勵。

兒子說:“當當還沒長大呢,不是男子漢,還小,爸爸抱——”

看來這招失靈了,不好再用。

我無奈,抱著他往前走了一段,又放下。

我說:“當當,我們做個游戲好不好?”

兒子說:“好呀,什麼游戲?”

我說:“咱假裝爸爸忘了回家的路,你把爸爸領回家,好不好?”

兒子一下子興奮起來:“好啊,好啊!”

我說:”你把爸爸領回家後,一進家門,會看到什麼?”

兒子說:“我看到,媽媽笑了,媽媽說“當當真棒”。媽媽還抱抱我呢。”

我說:“哦,媽媽誇你,還抱抱你,你開心嗎?”

兒子說:“可開心了!”

我說:“那你願意把爸爸領回家嗎?”

兒子急不可耐的說:“願意,爸爸蒙上眼睛。我們走吧。”

兒子牽著我的手,大踏步向前走——

到了路口,兒子停了下來。

我說:“怎麼停下來了?”

兒子說:“前面紅燈,不能走。”

我說:“那什麼時候才能走?”

兒子說:“得等綠燈亮了。”“爸爸別著急,我說可以走了,你再走。”

到了小區門口。門關著。

我說:“咱怎麼進呀?”

兒子說:“爸爸不是有門卡嗎?”

我說:“是你領爸爸回來的,你得想辦法把爸爸領進去呀?”

兒子環顧四周,“一個叔叔過來了,咱跟在他後面進去吧。”

於是,沒用抱一步,兒子高高興興到家了。

從這件事,我覺察和感悟到的是:

一、對孩子講道理有用,但作用是有限的。

二、解決行為層面的問題,比如怕累不走路,不能停留在行為層面,要去到更高的層面來解決,比如身份的層面,賦予他“男子漢”的身份。去到身份層面解決不了,再去到更高的層面,也就是願景的層面,用願景來引領(把夢想或目標描繪成一幅幅畫面就是願景)。

三、願景畫面要具體、清晰。比如當當清晰的看到完成任務回家後,媽媽笑了,誇獎他,還擁抱了他。

四、願景畫面一定是孩子渴望的,想要的。作為三歲的孩子,不可能有什麼大的願景。這也算是他的一個小願景吧。

五、激發孩子的動力就要喚醒他對價值感、成就感的渴望,豐富他的這種體驗。

  • 由此,我聯想到,孩子的拖拉磨蹭、亂發脾氣、厭學叛逆、沉迷游戲、自理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問題,都是行為層面的問題。如果停留在行為層面解決這些行為問題,問題很難解決。因為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要去到更高的層面。比如賦予他一定的身份,喚醒他對價值感、成就感的渴望,用夢想引領等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