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精靈



「女孩子不應該喜歡這種,摔著不疼嗎?不髒嗎?」


《小小少年》紀錄片中,一個男孩摩托車手看著訓練場內肆意馳騁的女車手,傲慢地調侃道。


記者追問:「那你認為女孩應該喜歡什麼?」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Hello Kitty啊!」

說完抑制不住地破口大笑,圍坐在旁邊的同組隊員們也附和著笑作一團。




他們在笑什麼?


一個女孩子應該學鋼琴、跳芭蕾,在家玩玩洋娃娃,像這樣天天和汽油、泥坑打交道,哪是一個女孩該有的「體面」愛好?


實在太瘋狂了。


很顯然,他們對女生貼上了「應該淑女」的標籤。


被群嘲的女孩叫李蓮怡娜,來自河南洛陽,受父親影響,她8歲學騎車,12歲成為一名職業摩托車手,從她騎車開始,就經常聽到類似的話。




面對嘲諷,她回應說:「我不會說我是女車手,我會說我是車手。」


「戴上頭盔,就沒有男女之分,只有車手間的較量。」


說得太精闢了。


性別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喜歡就是喜歡,無論男孩女孩,每個人都有追求熱愛的權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曾說:

人類的「氣質」天然多元,並無高下、貴賤、好壞之分,面對問題,不能刻板地去定義為性別現象。


性別不是界限,偏見才是。


所有的興趣愛好都是寶貴的,多元化的夢想,才能構建出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世界上,每一份熱愛都值得被尊重。



「女漢子」,也能成為優秀的人


性別或許會影響一個人的愛好,但不該成為禁錮一個人愛好的枷鎖。


14歲的的李蓮怡娜,並沒有因為「女生不該喜歡騎摩托」的偏見而退縮,相反,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反擊質疑。


因為體力不如男生,她總是加倍練習。


同樣的彎道,她要比別人多跑幾遍;

同樣的體能訓練,她要比別人多花時間練習;

就算騎車摔倒,她也從不抱怨,每次只是抖抖身上的泥土,扶起摩托車繼續練習。




艱苦的訓練,讓她練就了一身嫻熟的車騎:


直線加速、漂移過彎,空中飛躍,絲毫不比同場競技的男車手差。




憑著汗水和實力,她從小打小鬧的業餘比賽,躋身到全國只有50人的職業越野摩托賽中,並且名列前茅。




職業不分貴賤,愛好不分男女。


越是不給自己設限,堅定心中夢想,勇往直前,越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賽道」,成為人生贏家。


18歲的花藝男孩潘沈涵,就是這樣的人生贏家。


一米九的身高和俊朗的外表,讓很多人以為他喜歡運動,沒想到,他只對花藝心醉神迷。




「男孩子幹嘛折騰花花草草,像個小女生?」


對於外界的非議,他毫不在意,依然一心鑽研花藝,直到登上國際花藝大賽的領獎台,以750分的高分,拿下世界技能大賽花藝項目的金牌,成為世賽中國代表隊個子最高、年紀最小的冠軍。




一花一葉,娉娉婷婷,看似女生更為擅長的花藝領域,卻被潘沈涵發揮得淋漓盡致。


繪本《公主不都一樣》中有句話:

「公主不都是生活在城堡里,海盜不都是揚帆出海,每個人都有夢想的權力,自由想像,無限探索,才能創造夢想。」


女生的愛好可以很剛勁,男生的愛好也可以很溫柔。


只要足夠熱愛和付出,無論公主還是海盜,「女漢子」還是「娘娘腔」,都能在專屬的領域中獨占鰲頭,成為優秀的、有價值的人。



別讓性別刻板印象,扼殺孩子的潛能


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偏偏會有父母用自己的成見,替孩子做選擇,給他們設限。


電影《如蝶翩翩》中,年幼的沈德出,對芭蕾情有獨在,常常趴在戲院外,偷偷看別人跳舞。


有一次,正看得入迷,卻被父親揪住耳朵大罵:你一個男生,想學人家抹粉跳舞?




父親的阻擾,將小德出悸動的心擊得粉碎,成為舞者的夢想,也被隨之深埋心底。


這一埋,就是60多年。


當他終於鼓起勇氣,重新穿上舞服時,才發現,年老的步伐再怎麼跳,也跳不出芭蕾的優雅和靈動。




父親眼中的性別標籤,讓德叔錯過了跳芭蕾的最佳時機,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英國通信行業監管部門Ofcom曾經發布了一份報告,在數字時代,一個人一生獲取知識以及情商發展的潛能是一條拋物線,6歲與45歲的能力相當,14到15歲則達到頂峰。


也就是說:6歲到15歲是開發孩子潛能的黃金時期。

如果在這期間,大人限制孩子的興趣愛好,不但會剝奪孩子的快樂,也會剝奪他們未來成功的最大可能。


可見,正確看待性別教育,不給孩子設限,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就像李蓮怡娜的父母一樣,也曾要求她學舞蹈、彈鋼琴,做個文靜的女孩,可當女兒說更喜歡摩托時,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


在訓練過程中,父母總是貼心地守護在女兒身邊,為她做好各項後勤工作,動作做到位了,父親就會豎起大拇指表揚。




有一次,怡娜從車上摔下,雙腳失去知覺,疼得直流眼淚,父親把她的摩托車推離賽道,告訴她別騎了,可她還是不忘初心,堅持騎到最後。


父親雖然心疼,卻還是遵循女兒的本心,讓她繼續騎車。


當有人問,為什麼讓女孩騎摩托時,父親斬釘截鐵地說:


「只要娃娃喜歡,不管咋樣,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支持。」


「我就專心做好後勤,當好司機,機械師,當好父親就行。」




之所以能掙脫性別束縛,從文靜的鋼琴女孩,成為酷炫的賽車手,是因為在怡娜身後,有一對支持她、允許她自由發展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好惡和自由的人格。


只有尊重孩子,剔除偏見,不用「心理包袱」限制孩子的世界,他們才能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發展,獲得更多的可能性。



讓孩子做自己,是父母最好的愛


《奇葩說》中有個辯題:「你認為男孩穿裙子上幼兒園,該不該阻止?」


辯手袁奇奇的觀點對我觸動很深。


在他看來,男孩穿裙子,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他說:「這個辯題真正考驗我們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要在孩子的世界裡扮演怎樣的角色?」


「當孩子遇到事情時,我們告訴孩子這件事的利與弊,同時讓孩子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力,這是我們對教育的初心,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的活法。


我們要做的,是消除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讓孩子以他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實現心中所愛,助力他們更好地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比如帶貨一哥李佳琦,他打小喜歡化妝,是宿舍里唯一一個用護膚品的男生。


他每天早上用洗面奶洗臉,然後細條慢理地敷面膜、塗護膚品,直到把自己「打扮」得體後才去教室上課。


室友們時常向他投出異樣的眼光:為什麼男生還用洗面奶、護膚品?




旁人的譏諷,讓他一度自卑,好在父親不斷開導,鼓勵他走自己的路,還支持他往藝美方向發展,報考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專業,他才逐漸恢復自信,堅持自我。


憑著對化妝品的敏感,李佳琦最終以紮實的專業素養從眾多帶貨主播中脫穎而出,成了電商直播領域的流量王。


還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最新全球「下一代百大影響力人物榜」。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的特質,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勇敢做自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李銀河曾在演講中說到:

「每個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應當用一個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女。

而是應當克服傳統的中性化焦慮,為社會性彆氣質規範的多元化感到歡心鼓舞。」


沒有人規定男孩應該是什麼樣,女孩應該是什麼樣。


每個孩子生來就不同,他們的每一步成長,都在促使我們修煉對生命和界限的尊重。


女生可以編織彈琴當公主,也可以冒險拼搏當騎士;男生可以踢球攀岩看世界盃,也可以擼貓養花做美容。


只要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孩子的每一份「特立獨行」,都值得被尊重。


唯願每個人都能摒棄成見,撕掉性別標籤,給孩子足夠寬容的空間,任他肆意翱翔。


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深窺內心,不給自己設限,做原本自己期待的模樣。

——End——


作者:藍精靈 多年從事少兒教育的英語老師,以最真摯的情感,和你一起探索育兒之路。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