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有職業倦怠,但是可能不知道還有「父母倦怠」。其實父母倦怠並不少見,據估計有2-14%的家長可能經歷過父母倦怠,當然這個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會有所不同。
父母倦怠不僅對自身的情緒狀態和健康不利,同時也會影響親子關係。而父母倦怠的狀態,大概是處於壓力狀態和抑鬱狀態之間。
哪些跡象提示可能處於「父母倦怠」?如果有「父母倦怠」,該如何應對?這篇來簡單分享。
一、哪些跡象提示父母倦怠?
以下5種跡象提示可能處於父母倦怠狀態:
1 身心疲憊,疲勞而緊張
不少媽媽可能都說過或感受過,自己快被耗竭,已經筋疲力盡,真的已經無法再持續了。可能描述為:
「感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疲勞感,同時又伴隨著持續的緊張感。」
2 情感上與孩子產生距離
有倦怠感的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與日常生活出現脫節,或者覺得每天就是按部就班、沒有感情的過個場。另外,倦怠的父母可能很難感受到與孩子相處的樂趣,也很難對孩子傳達關心和愛護。比如這樣的狀態:
「人是在孩子身邊,但是心和狀態是空虛的、缺位的。」
3 軀體症狀
經歷過父母倦怠的家長,也可能會出現軀體症狀,比如頭痛、乏力。而有的則可能會覺得只要想想未來的日子,就已經足夠讓自己疲憊不堪了。還有的則會認為自己變得更容易生病,比如覺得自己經常感冒,因為他們內心感覺自己已經身心俱疲,非常「脆弱」了。比如這樣的描述:
「感覺頭疼、脖子酸疼、耳鳴…整個人感覺很虛、頭暈目眩的,感覺自己好像感冒了,總之感覺全身哪裡都不對了。」
4 感覺自己無能、缺乏價值感
父母倦怠會使人感覺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好;又或者覺得,作為媽媽,現在的自己遠不如從前的自己。
作為父母,覺得自己沒有成就感,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所有這些感覺放在一起,慢慢失去自信,失去對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比如這樣的描述:
「養孩子的過程,我和孩子經歷了這麼多的困難和不順利。見到了自己最不好的一面。我感覺很害怕,也很擔心自己情緒不穩定。我對自己作為母親越來越沒有信心。每天的家庭生活,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和失控感。」
5 孤單和愧疚
沒有精力自我提升,甚至沒有機會出門,這些都會讓人覺得孤單和分離。而不少媽媽也會因為有這種感受而對自己感到羞愧,從而更難得到或尋求及時的幫助。所有這些,把本身就已經倦怠的媽媽,帶入了整個負面循環中。比如這樣描述:
「我不敢跟人提這些感受或狀態,更不會想著去求助什麼人,因為我非常害怕別人知道我的狀態之後,對我指指點點,背後議論我,或者有色眼光看我,對我產生誤解。」
二、父母倦怠VS產後抑鬱
現有研究發現,父母倦怠與產後抑鬱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兩者也有區別,比如:
- 父母倦怠通常出現在孩子18月齡以後。
- 父母倦怠與家長的個性或特質有關,而與社會關係或人際關係等因素的關聯較小。
- 而抑鬱症則與這些因素的關係較大。
- 父母倦怠導致的情緒低落往往與養育相關,而與生活的其他方面無關,比如工作、收入等。
三、父母倦怠怎麼辦?
對父母倦怠保持警惕,比如有意識地排查自己是否有相關的跡象,如果發現有,就積極正視這個情況,而不用覺得自己有問題,不好意思或不敢跟人講。早發現早應對,才有可能更好地預防進入抑鬱狀態。
常規的應對包括:
保證睡眠的總量和質量
這個也包括儘量少做影響睡眠的事情,比如過量咖啡因攝入、睡前熬夜刷手機,儘量保證規律作息,睡前給自己泡個溫水澡舒緩一下,好好睡一覺。
關愛自己,不要忽略了自己
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與育兒無關的事情。這樣做可以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給自己充充電。
尋求科學育兒支持
不要總是要求自己做100%的完美媽媽,只要足夠好就可以了。另外,多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一般是怎麼樣的,對孩子保持合理預期,了解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異常的,從而更好的避免緊張和焦慮狀態。
積極尋求幫助
比如把自己的困難和狀態與家人、朋友訴說,接受旁人的幫助。另外,如果覺得一般的家庭或親友支持無法讓自己有很好的改觀,那也要積極尋求相關的專業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希望有幫助,也請分享給有需要的家長一起閱讀和了解。我是珊珊,關注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END-
如果覺得有用
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往期推送精選:
- 生二胎的「極限年齡」是幾歲?最後1段話很重要
- 聰不聰明,從「手」上就有體現,看看你家孩子符合了嗎?
- 生娃後,夫妻多久一次才正常?
- 「老得慢」的女性,一般有這10個共性,看看你占幾個
- 從小允許吃冷飲和被父母限制吃的孩子,長大後哪些方面有差異?
- 長期吃麵食,與長期吃米飯的人,有什麼不同?哪種更健康?
- 寶寶說話早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科學研究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