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現爆痘、便秘、失眠等諸多身體不適,都喜歡說自己是「內分泌失調」了。但究竟什麼是內分泌失調呢?
其實醫學上的內分泌系統是由內分泌腺、內分泌組織和內分泌細胞所組成的體液調節系統,主要在神經系統支配和物質代謝反饋基礎上調節激素分泌,進而調節人體的各種活動,保持人體健康。
人體內分泌系統包括多個腺體,其中主要有六個,即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胰腺的胰島、腎上腺、睪丸(男)和卵巢(女),以及分布在其他器官的內分泌組織和細胞。
內分泌失調,又名內分泌紊亂,它並不是具體的某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比較模糊的概念。
正常情況下,內分泌系統分泌的各種激素是保持平衡的,如因某種原因使這種平衡打破(某種激素過多或過少),就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一系列不良後果,這在女性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內分泌失調的原因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打破平衡,導致內分泌失調呢?
1.環境因素
一般來講,季節交替和氣候變化過快時,會影響內分泌功能,環境污染也是造成內分泌失調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理因素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有著自我調節功能,可以保證生理的平衡動態;但當自身調節功能隨著年齡增大而下降時,會影響內分泌的正常調節。失眠、長期熬夜等也會影響內分泌的正常調節。
3.營養因素
人體要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有足夠、適當的營養,不足或過剩都可能引發內分泌失調。
4.情緒因素
內分泌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尤其是女性表現得更明顯,焦慮、暴躁、緊張等不良情緒都會導致人們內分泌功能下降。
內分泌失調的症狀
疾病意義上的內分泌失調包括激素水平的失衡,比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腎上腺疾病、婦科疾病、男性不育。也可以只是表現出一些症狀,但尚未出現實驗室指標的改變。
內分泌失調有可能令人變「丑」。
1.色斑
內分泌失調者,身體代謝、循環均有障礙,容易導致黑色素沉著,產生色斑。
2.多毛
不論男女,人體內的內分泌系統都會同時產生與釋放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差別在於男性的雄性激素較多,女性的雌性激素較多,這樣才會產生各自的第二性徵。
內分泌失調時,女性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過多,體毛就可能異常增多。
3.脫髮
如今,不少年輕人都有脫髮的困擾,其中一部分人的脫髮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尤其是經常熬夜或者精神壓力大的朋友,更加容易發生內分泌紊亂。
對於男性而言,雄性激素分泌過於旺盛,會使激素平衡遭到破壞,進而影響頭皮毛囊的生成,形成「雄禿」。對於女性朋友而言,激素分泌失調也容易導致頭髮稀疏。
4.長痘
不少人會在青春期遭遇一個不太令人愉悅的成長的煩惱——長痘。痘痘在醫學上被稱為痤瘡,患者大多是因為體內出現了內分泌失調。
當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激素和電解質失衡,會導致皮脂分泌過剩,皮膚無法順利排除出多餘的油脂,堵塞毛囊,為痤瘡棒狀桿菌的快速繁殖提供條件,繼而引發痤瘡或脂溢性皮膚病。
5.肥胖
很多體重超標者會感嘆自己的消化系統太好——「喝涼水都長肉」。但是,這很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內分泌失調的危害
內分泌失調有可能令人經歷痛苦。
1.乳房脹痛、腫塊
大多數女性,尤其是沒有生育、哺乳的女性,發生乳房脹痛、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是內分泌失調。
2.子宮疾病
臨床資料顯示,白帶異常、子宮肌瘤、腺肌症等婦科疾病,發生率占育齡婦女的20%~25%。
其原因多由於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衡,或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有效排出有關。
3.月經不調
不管是月經不準時,或是閉經、倒經、痛經,或是子宮不規則出血,還是經前綜合徵(月經來潮前或期間出現煩躁易怒、容易疲勞、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無不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4.女子不孕
不管是娘胎裡帶來的缺陷(如子宮發育不良、陰道閉鎖等),還是出生後罹患各種疾病(如子宮內膜炎、多囊卵巢,以及形形色色的月經不調等),都與卵巢功能紊亂導致雌激素、孕激素失調有關。
5.男子不育
男性內分泌系統如果長期處於紊亂狀態,有可能使生殖器官受到影響,導致男性不育。
內分泌失調該怎麼辦?
一是要對相應的內分泌疾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二是要結合日常護理,主要從飲食、運動入手。
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調節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果蔬、高蛋白類的食物,少吃醃製食品,烹調時注意少油、少鹽。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
2.勞逸結合
科學研究發現成年人每天睡眠的時間如果少於4個小時,長期下來,身體新陳代謝系統的功能就會出現很嚴重的障礙從而引起內分泌失調。因此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少熬夜,避免過度勞累,保證每天規律的生活作息。
3.注重鍛鍊
不要久坐,要適當進行戶外鍛鍊,在控制體重的同時還能增強體質。
4.調節情緒
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神經、免疫功能,因此要儘量避免情緒大起大落。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要學會及時疏導,儘量保持心情愉悅。
中醫是如何認識內分泌失調的呢?
中醫認為內分泌失調主要是肝、脾、腎的功能及陰陽、氣血的失調,所以調理內分泌主要是使氣血、陰陽趨於平衡,一般從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培元益腎入手。
但具體內分泌疾病的治療還要根據所表現出的臨床症狀進行辨證論治, 從而發揮中醫藥物及針灸 、 手法等中醫傳統療法的治病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