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品種來源】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秋末冬初採挖,除去蘆頭及鬚根,洗淨泥沙,曬乾,或切片曬乾。
【別名】禹餘糧、白餘糧、革禹餘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仙遺糧、土萆薢。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歸肝、胃經。
【功效】解毒,除濕,利關節。
【應用】
- 常治腫瘤
常用於食管癌、肝癌、艾氏腹水瘤、肉瘤等腫瘤。
- 其他應用
(1)治小便不通:土茯苓、白茅根,煎水。
(2)治骨折:土茯苓、打不死,研粉,用酒炒後敷患處。
【使用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
【文獻論述】
《本草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