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氣溫明顯地開始「大跳水」了,前幾天還是短袖加外套,現在就開始長袖配大衣,當除了早就入冬的東北三省等地區。

冬天不同於其他季節,這時候時間萬木開始凋零,動物開始過冬,雖然我們人類有堅固的房子抵擋寒風,還有取暖器取暖,被窩裡還有電熱毯冬天也是好過的,但身體順應季節的變化也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的。

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冬天「養藏」是什麼意思?

中醫認為,冬天陰氣盛,白天時間越來越長,「氣始於冬」,陽氣慢慢地生發,就像是剛剛起來的小火苗潛藏於身體裡。中醫上陽氣是身體活動的能量,陽氣在西醫上就是身體的免疫力,也就是說要是陽氣不足的話,等到冬天過去春天到來,身體就是虛弱的,容易生病。要是冬天在陽氣剛剛生發的時候及時的「養藏」,好好的進補身體,到了春天身體好的可以「打猛虎」。

進補的最佳時間是立冬—立春這段時間,想要在這段時間好好地養藏,保養身體的話,就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比如「衣食住行」,這幾方面做好的話,就可以達到保護陽氣、養生強健的目的,身體也會因此更容易長壽。

冬天「養藏」,關注「衣、食、住、情」

衣——禦寒保暖,溫度比風度重要

順應時令增加衣物,尤其要注意身體頭部、後背、腳部的保暖。因為頭頂是「諸陽之匯」,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後背有督脈(陽脈之海),統攝生日那天六陽經。老話說「寒從腳底生」,雙腳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少,平時就比身體的溫度低一點,要是腳冰涼的,血液循環不流通。從腳上一循環之後血液回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會引發月經不調、腹痛腹瀉、腰酸腿疼的症狀。

所以說冬天保暖是非常重要的,沒事幹的時候就要多多運動「動則生陽」,還有多曬太陽,促進陽氣生發,有利於身心健康。

食——甘溫食物、調理脾胃

冬天天氣寒冷,像是生冷的食物是萬萬不能夠再碰了,建議吃一些甘溫食物,像是銀耳、烏骨雞、藕、核桃、栗子、韭菜、牛肉、羊肉等,這些食物禦寒能力也是不錯的。但因為冬天身體代謝變慢,所以脾胃的功能也會變差,就算是使用溫補的食物也要注意腸胃是否能夠承受,所以除了溫補是食物以外,還要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果蔬,還有富含膳食纖維的薯類、五穀等,促進腸胃的蠕動。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喝水,養陰潤燥。

住——陰陽交替、注意通風換氣

人生活的自然環境與天地之氣是相通的,所以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之下的人也應該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作息也要及時地調整。《黃帝內經》表示「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冬天天冷,早點睡(21:00—22:00),但是起床的時間不要太早,因為只有陽光出來之後陽氣才會生發。過早地起床會導致身體受寒,還會損陽,不利於陰氣的滋養

《千金要方?道林養生》裡面提到「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意思就是說冬天寒冷,北首而臥陰,意思就是說睡覺的時候頭朝北會導致身體元氣被損傷。像是老年人發生腦血栓、心梗的機率就會比較高。

雖然保暖很重要,但是房間的環境的空氣和濕度也是很重要的,一直不開窗通風會導致臥室環境複雜,氧氣的缺失導致身體缺氧,導致病菌滋生,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建議室內溫度控制在18—24攝氏度就可以,不要過高導致室內外溫度差過大。還有睡覺不要把頭蒙住,也不要長時間的憋尿,會損傷腎臟。

情——情緒求靜、學會調攝

想要養藏的話,冬季最好是求一個「靜」。中醫講究入冬之後就要開始注重精神調養,注意情緒要保持一個相對的靜,這裡的靜不是讓你無欲無求,而是讓你保持精神和情緒的寧靜,遠離煩惱,有助於養藏。

因為冬天溫度和萬物凋零環境的影響,觸景生情,這時候情緒難免會有點低落,這樣的靜會傷身,引發疾病。想要調節情緒的話,建議給自己找點樂子,像是跳跳舞、織織毛衣、畫畫、聽音樂、做瑜伽、打太極都是可以調節精神的。

還有運動,不僅可以調節情緒,還可以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不要畏冷一直待在家裡,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但是也不要過於激烈,除了瑜伽和太極,還建議慢跑、散步、健身操等。

陽氣對於冬天的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身體缺少陽氣的話,就會手腳冰涼,非常的畏冷,皮膚好會幹燥瘙癢,身體無力,那麼你可能是陽虛了,這類人尤其要注意陽氣的補充,以上的衣食住情尤其要注意。

寒從腳進,寒從腳起,冬天如何保暖雙腳?

身體的神經和血管大多分布在腿腳,還有很多的穴位,所以腳不好的話,就會影響身體的五臟六腑,增加中風、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的機率。

想要保暖雙腳的話,就要注意鞋襪的舒適保暖了,很多人喜歡鞋襪緊緊的,不想讓寒氣進來。但其實寬鬆一點更保暖,因為過緊的話會導致雙腳血液流通不通暢,讓雙腳更冷,還會時常發麻。鞋子不僅要寬鬆,還要有隔熱性。尤其是老年人、心臟病、高血壓、容易生凍瘡的患者,最好是棉鞋、羊毛襪。

平時多做足浴,睡覺之前泡泡腳、加入生薑、川芎、寬筋藤也是可以的,泡完之後按摩按摩雙腳,促進血液循環。白天也要多做雙腳的活動,跑步、登山、爬樓梯等。

總而言之,冬天是一個養生的好時節,重在養藏,衣食住行,還有雙腳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