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患者飛針採血 受訪者供圖

為患者紮上止血帶,用兩指捏住採血針翼快速彈射,0.05秒進針採血,並迎接患者驚訝的眼神,這是王洋現今的日常。

今年26歲的汪洋,在廈門弘愛醫院癲癇中心當護士已有4年,他說這種「飛針採血」法能快速進針減輕患者疼痛,「我苦練半年多,泡沫板上扎了上萬次」。

「飛針採血」幾乎無痛

生性爽朗的王洋來自哈爾濱,到廈門旅遊後愛上這座濱海城市。東北大男孩為何選擇做一名護士?他表示,「小時候看汶川地震報導,對醫護人員在一線救死扶傷很崇拜,長大後就從事了這份工作。」

癲癇中心面對的多是0-10歲的癲癇患兒,對打針和治療會產生恐懼,不願配合,抽血時會一直亂動。他常琢磨,有什麼辦法能夠減少孩子們的疼痛,讓他們不那麼恐懼?去年一次偶然機會,他到弘愛醫院檢驗科抽血,發現護士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扎針手法,幾乎沒有疼痛,這勾起了他的興趣。

事後他到檢驗科請教,了解到這個叫做「飛針採血」。以拇指與食指將針頭彈射入血管,達到快速無痛進針採血,由於針頭刺入皮膚的瞬間已經脫離操作者的手指,故稱之為「飛針」。

這項猶如武林秘笈般的炫酷技術頓時讓王洋著迷,他希望自己也能學會飛針。去年6月,王洋在院內的飛針技術培訓班上報名,開始了為期半年的學習。

男護士半年修成神功

除參加培訓聽課外,最重要的還是練習。王洋和同事們一開始用泡沫板練習,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術。

王洋在泡沫板上練習飛針 受訪者供圖

「先是練持針,往泡沫板上彈,把手練穩、練出肌肉記憶後,再在泡沫板上劃線,練習將針準確扎到線上。慢慢地,線越畫越細,準確度也越練越高。」王洋說。他過去採血,都是用三指固定針頭,換成兩指後十分不適應,有時針沒飛到泡沫板上,反而扎到自己手上。手上沒少留下針孔,但在三個月內做到了幾乎「針針進線」。

接下來,他與同事互相把對方當做「患者」,在真人的手臂、手背、腳部等部位練習飛針。飛針培訓班29人,只有王洋一名男生,他成了被女生「飛針」扎得最多的對象,每有同事失手,胳膊便要留下一塊淤青,「我自己也有失手,滿是愧疚但都會咬牙堅持」。

「飛針不僅考驗手法,也考驗心理素質。」王洋說,為克服恐懼,也為了增進熟練度,連下班回家的路上都在模擬飛針的手勢。半年下來,他扎壞了一個邊長10厘米的泡沫板,練習次數達上萬次。

去年底,王洋順利通過考試,拿到了飛針安采師證書,而同期培訓的另28名女同事也大多通過了考核。

「扎針但不疼的叔叔」

習得飛針技巧後,最令王洋快慰的是,癲癇中心的小孩們都不躲他了。他以前是孩子們眼中「扎針的叔叔」,如今變成了「扎針但不疼的叔叔」,所到之處儘是孩子的笑臉。

成人患者也是紛紛投來讚許。王洋接診一名血管較細的阿姨,多次摁壓評估後飛針採血,不到一秒鐘完畢,引來阿姨驚嘆:「天吶,這麼快!一點也不痛!」

今年11月,王洋將自己飛針採血的視頻發布到社交帳號,0.05秒的進針速度讓觀眾大開眼界,他也因此走紅,登上不少電視節目。遠在哈爾濱老家的姥姥看到了新聞,特地打電話誇讚外孫「有出息了」。這讓王洋既害羞,又驕傲。

與此同時,王洋也表示,「飛針採血進針極快,減輕了患者痛苦和心理恐懼。希望這項技術更好地傳播,造福患者。」

弘愛醫院醫學檢驗中心的技師張蓉芳,已有十多年飛針經驗。她介紹,十多年前這還是一項小眾技術,飛針採血培訓目前普及了,這項技術也有望不再小眾。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楊錦英)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