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大腸癌都是從腸息肉或炎症演變而來的,如果及時發現腸息肉,能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


然而消化科醫生表示,臨床上很多患者切了息肉依然患癌,可能就是漏掉了一件事。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解釋為什麼切了息肉還會患癌,並給出防治方法。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六區主任醫師 何曉生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 曹海龍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 何 苗

武漢協和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吳 軻

為什麼切了息肉還會患癌?


腸道息肉是腸道黏膜受到刺激,開始增生,形成一個小贅生物。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


按傳統的分類方法,腸息肉一般分三類,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通常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較小,良性的概率高,短期內不易惡化。但如果息肉的大小在0.5厘米以上就可能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有向腺瘤性息肉發展的趨勢,腺瘤性息肉的癌變機率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息肉,10年內癌變機率約40%。


首都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陶琳表示,臨床上那些切了息肉,還是患上腸癌的人,很可能就是忽視了定期複查。


◎腺瘤性息肉切除後再生、復發的概率較高,同時多發性息肉容易漏診,息肉切除後需要密切隨訪複查。


◎良性息肉也不是切一次就了事了,它可能再度復發,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


因此,只要是曾經有大腸息肉病史的病人,都應該定期複查。


一份「腸息肉複查時間表」


息肉切除術後要注意息肉病理檢查結果。如果病理檢查懷疑息肉已惡變,且病理檢查不能確認是否完整切除時,需要追加內鏡或者腹腔鏡手術。


另外,即使確認腫瘤完整切除但息肉惡變伴有黏膜下層侵犯的情況,也需要腹腔鏡手術。



即使切除了息肉,密切複查仍是防癌的最重要一環,複查時間需根據結腸鏡檢查的質量和結果而定。


檢查結果

第一次複查

第二次複查

第三次複查

腸道基本觀察清楚,未發現異常

5~10年

5~10年

5~10年

腸道情況無法判斷,或發現大腸息肉

3~6個月

1~2年

5~10年

發現1~2個息肉

2~3年

5~10年

5~10年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

2~3年

5~10年

5~10年

腺瘤性息肉或鋸齒狀息肉

1~2年

3年

5~10年

大於1厘米的良性腫瘤性息肉

1年

3年

5~10年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類癌

6個月~1年

3年

5~10年

發現2個以上息肉

1年

3年

5~10年

炎症性腸病(緩解期)、克羅恩病

1~2年

1~2年

1~2年


提醒:患者術後2周內避免激烈運動,比如爬山、跑步等,以防息肉創面癒合不良、出血,甚至出現穿孔等併發症。如果患者出現發熱、腹痛或便血,需及時複查。


5招降低息肉惡變風險


腸息肉以及結直腸癌具有家族聚集的特性,要有效預防,僅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全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出改變。


1調整飲食

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少吃紅肉,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2使用公勺公筷

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幽門螺桿菌會直接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但它確實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機率。


如果家中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或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如果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程度較為嚴重,應儘快通過四聯療法進行根除。


3規律排便

長期便秘患者腸道內存在大量乾結的糞便,可持續刺激直腸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久之可能引發腸息肉。


建議培養固定時間排便,比如晨起後或早餐後。上廁所不要帶手機,如廁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有便秘的人不宜超過10分鐘。



4減少久坐,適當運動

多項研究發現,久坐會導致有害物質在腸道內滯留,增加有害細菌,繼而患腸癌風險升高。


每隔40分鐘起身活動2~3分鐘。每周運動3~5次,每次至少30分鐘,慢跑、游泳、健步走都是不錯的方式。


5定期體檢

有腸息肉、結直腸癌家族遺傳病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最好在40歲左右就開始定期做腸鏡檢查。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要注意,患者在控制好血糖的情況下,還要關注腸道健康,每1~3年應做一次腸鏡檢查。▲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