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是否聽聞過這樣的生活場景:伸個懶腰,突然肩膀脫臼!不是開玩笑,日常生活中確有此類事情發生。
(圖片來自網絡)
事實上,肩膀脫臼並沒有那麼簡單!肩膀脫臼在醫學上稱為肩關節脫位,其中以肩關節前脫位更為常見。錯誤的認知和處理方法,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接下來帶大家深入剖析肩膀脫臼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圖解肩關節脫位
人體正常的肩關節猶如高爾夫球穩穩地立在球座上,肩膀脫臼類似於高爾夫球脫離了球座。由此,不難發現,「球」從「窩」中脫出,便出現了脫臼,從醫學角度來說,肱骨頭(球)從肩胛盂(窩)中脫出,叫做肩關節脫位。
正常肩關節
(圖片來自網絡)
肩關節脫位
(圖片來自網絡)
當各種原因導致的「球」和「球座」不匹配,如肩胛盂凹陷太淺、肱骨頭與肩胛盂接觸面積過小、肩胛盂邊緣缺損等,肱骨頭可能僅受到輕微外力的影響,便會輕易出現脫臼。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伸個懶腰便出現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
肩胛盂中間凹陷的周圍有盂唇附著,盂唇像堤壩一樣將肱骨頭限定在關節窩內,當周邊骨骼或盂唇缺損時,肱骨頭如洪水決堤般衝出,出現肩關節脫位。
關節盂盂唇缺損
(圖片來自網絡)
肩關節周圍的韌帶包裹著肱骨頭,正如吊床支撐著人一樣,如果韌帶鬆弛或斷裂,肩關節極容易發生脫位。
肩關節周圍的韌帶
(圖片來自網絡)
在日常活動中,除肩關節異常發育的原因外,暴力造成肩關節脫位的情形並不少見。如不慎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著地、上肢上舉重物亦或過度牽拉上肢均可能造成肩關節脫位。由此可見,暴力因素是當之無愧的肩關節脫位「頭號殺手」。
跌倒時,手掌著地,造成肩關節脫位
上肢上舉重物時,造成肩關節脫位
過度牽拉上肢,造成肩關節脫位
(圖片來自網絡)
肩關節脫位了該怎麼辦?
日常生活中發生肩關節脫位需要及時進行復位,時間越早越好。少數患者可以自行復位,大部分患者需要求助骨科醫生進行手法復位,還有一些特殊患者則需要通過手術進行復位。
常見肩關節手法復位方法——足蹬法
(圖片來自網絡)
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應認真回憶並向醫生如實陳述發生肩關節脫位時的場景,以便幫助醫生進一步探尋肩關節脫位的原因。復位後,患者應進一步明確生活中易導致肩關節脫位的情形,並避免再次發生肩關節脫位。
反覆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需要及時前往醫院骨科就診、積極尋找脫位原因,這類患者大多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凡是因維持肩關節穩定的結構發生損傷而導致肩關節脫位的患者,如肩胛盂骨折、關節盂唇損傷、韌帶損傷等,幾乎均需要手術進行治療。目前,隨著內鏡技術在我國逐漸普及,肩關節鏡手術已成為骨關節外科常規診療手段。關節鏡在治療肩關節脫位方面具有精準度高、創傷小、住院時間短、恢復快、便於術後康復訓練等優點,助力患者快速恢復。
肩關節脫位有「陷阱」
警惕習慣性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的初次治療極為重要,如若初次治療不當,易引起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的頻率大大增加,如籃球的「投籃」、排球的「扣殺」、網球的「發球」、仰泳的划水動作等;也有在乘公共汽車,手拉扶杆遇到急剎車時發生脫位,防不勝防!
自行復位?越簡單越危險
自行復位越簡單越危險!越容易復位,說明患者肩關節越不穩定,越容易導致再次脫位,久而久之會發展為習慣性肩關節脫位。
年齡越小,越易復發
肩關節脫位的復發,除了與初次脫位時受到的暴力性質、部位有關外,最重要的是與患者的年齡相關。年齡越小的患者,其肩關節脫位後越容易復發。因而,年輕的肩關節脫位患者,應及早求助於骨科醫師進行系統正規治療。
簡單幾招,預防肩關節「跑出去」
1 運動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全身活動5-6分鐘,如跑步,徒手操,使肌肉、韌帶等組織達到一定的「熱度」,使關節靈活運轉。
2 運動時動作幅度不宜過大
肩關節運動幅度過大,用力過猛,會使關節周圍組織受傷。
3 負荷有度
鍛練中肩關節用力頻繁、負荷較重,故鍛練安排要力求合理。
4 鍛鍊全面
制定科學的鍛鍊計劃,以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得到均衡發展。防止出現運動損傷,致肩關節脫位。
5 科學康復
青少年患者,肩關節復位後,必須嚴格制動,不要過早參加劇烈活動以免復發。
6 強筋壯骨
當人步入中年後,關節組織開始緩慢老化,適量補充氨基葡萄糖能增加骨質緻密度、堅硬度,有助於預防肩關節脫位。
作者介紹:
商培洋,博士在讀,骨科主治醫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醫院「科普百人計劃」 第一批成員。擅長肩、肘、膝關節運動損傷及四肢骨折的臨床診治,主持成都中醫藥大學課題1項,院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發表SCI及中華系列論文10餘篇。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運動醫學專委會青年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委會運動創傷軟組織修復學組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青年委員;2018年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第八屆上海市中西醫結合科技獎,一等獎;2016年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獎,三等獎。
資料:普陀區中心醫院
編輯:王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