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夠,焦慮:2023年了還有人相信內臟排毒時間表

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我受到的教育是,每天要睡滿充足的時間:對少年兒童來說是9小時,成年人是8小時,老人則是7小時——至少課本是這樣寫的。這幾個數字從此烙印在我腦海里,同時也讓年幼的我產生了一些困惑:為什麼成年人比我少睡1小時?他們只睡8小時,會不會太辛苦?老年人身體弱,應該多休息才對,為什麼反而睡得更少?這樣夠嗎?

如今,我和許許多多的成年人一樣,深受睡眠不足的困擾。回望當年課本上的數字,已經仿佛天方夜譚:別說8小時,連上一次睡滿7小時都早就不記得是何年何月。

我之所以用「睡眠不足」而不是「失眠」來描述這種集體現象,是因為「失眠」通常被人們理解成難以入睡,而「睡眠不足」的情況更複雜一些:除了難以入睡外,還包含全程睡得太淺、醒得太早這兩種情況。

電影《失眠症》。

無論是哪種情況,總計的有效睡眠時間明顯匱乏,這就是睡眠不足。它有時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繁重、噪音打擾,有時是生理因素造成的,比如慢性疼痛。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是心理因素,比如焦慮。

睡眠不足和焦慮經常是連體嬰。有一派睡眠問題專家強烈建議,如果你躺在床上卻久久無法入睡,容易讓焦慮占據內心,不如索性起來做些別的事,等有睡意的時候再躺下。但知易行難,人們總是會為尚未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比如擔心第二天還有一大堆事情需要清醒的頭腦來處理,或者擔心睡眠不足對健康會造成可怕的影響。《睡出好情緒》作者科琳·卡尼和雷切爾·曼博認為,適當的擔心是人們做事的推進器,但對不受控制的事情過度擔心則屬於焦慮。嚴重的焦慮不僅讓人感到寸步難行,更可能產生相應生理症狀。

2023年,仍有人深信人體的每個臟腑都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都能天人感應,到什麼時辰就做什麼事——比如肝臟一到子時就開始排毒,凌晨1點準時收工。肝臟之前是淋巴,之後是膽、肺、大腸、小腸,魚貫激活,踩點上班,大家都恰好工作一個時辰,公平公正公開,制度相當優越;不過職業也分貴賤,肝臟的工作不知為何比其他器官更重要,所以人們應該在23點前入睡,為肝臟提供好的工作環境。相信這種理論的人常常因為23點還沒有入睡而無比焦慮,哪怕其實可以睡足七八小時,他們也認為自己犯了彌天大過:錯失了肝臟排毒時間,令所謂的毒素在體內積聚,對身體造成了巨大傷害。

這種所謂的排毒時間表至今仍流毒頗廣。包括科普作家李清晨在內的許多專業人士多年前就已指出,無良商家是利用「排毒」的偽概念來牟利而已,正常人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排毒。然而李清晨也特別強調,儘管睡眠和所謂的排毒沒有什麼關聯,但睡眠對健康的確很重要。偶爾熬夜對身體沒有明顯損害,不過有限的實驗證據表明,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

近年來,睡眠和健康的關係似乎越來越坐實。例如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認為,連續一周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會導致人體711種基因功能發生改變,其中涉及新陳代謝、炎症、免疫力和抗壓等功能;《美國心臟病學學會雜誌》發表的一項實驗結果則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腹部內臟脂肪增加,進而引發心臟疾病。媒體常常渲染的「睡眠不足導致猝死」,其實並沒有那麼直接和絕對的關聯性證據;但總體上來說,現代醫學越來越傾向於認為睡眠不足會讓健康惡化。那麼,明知如此而束手無策的睡眠不足人群,又怎麼可能泰然處之?

不論你是哪種睡眠不足,親友通常會籠統地建議你去看醫生,或者慷慨地給你推薦藥物以示關心,仿佛世界上真有萬靈丹一樣。褪黑素也好,各類處方安眠藥也好,都不是毫無代價的,它們也許能讓人比較容易入睡,卻也可能讓人在第二天面對嗜睡、頭暈、反應遲鈍、健忘等一系列生理、心理與情緒異常。長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神思恍惚,與長期濫用處方安眠藥造成的神志混亂,都是驚悚片的常見主題,像是《機械師》或者《失眠症》之類。這些作品的主角經歷許多用常理無法解釋的可怕事件,其實都是睡眠不足本身或者處方安眠藥的副作用,導致他/她無法分清臆想與現實。這些可憐人不僅要對抗外部世界的風刀霜劍,更要憑殘存的理智和自己痛苦搏鬥——這份痛苦無處訴說,除了病友無人能懂。

睡夠了,也焦慮:張朝陽睡四小時,特斯拉也睡兩小時,你行嗎?

另一方面,即使是睡眠充足也讓人焦慮。伊藤潤二的漫畫《長夢》裡,主角得了一種怪病,一旦進入睡眠就會做夢,而夢裡經過的時間會表現在他的身體上。比如夢裡經過了十年,醒來後他就老了十歲。對這位主角來說,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睡夢中度過,睡眠對他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他對入睡自然是十分牴觸。

現實中也有人對睡覺感到自責。一些媒體與公眾人物有意無意地販賣焦慮,將工作、消費與個人價值掛鈎。當你在享受八小時睡眠的同時,別人犧牲了睡眠時間來創造比你多得多的競爭力——這種論調光是想一想就讓人坐立難安,充滿罪惡感。

宰予晝寢,招致孔子一頓罵。此後的儒家也大都反對晝寢,主要不是出於健康理由,而是基於道德的考量。儒家不僅認為大白天睡覺違背了惜時的美德,也時常稱讚「夙夜匪懈」地勤奮工作的人。也就是說,即使是夜晚的時間,挪用來工作也是值得稱道的。

犧牲睡眠時間去工作在儒家文化中其來有自,當代中國人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古人觀念的影響?至少張朝陽的「四小時睡眠法」屢戰屢敗。每一次他推廣它,都引來網上罵聲一片,專家也紛紛出面批駁,以正視聽。人們對張朝陽的睡眠理論反彈如此之大,很可能正是因為這種理論頗有市場。它會吸引一部分人,這些人將跟隨其腳步,嘗試減少睡眠時間——不是像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裡那樣,半夜起床欣賞月色搖晃樹影,而是用省下來的時間去工作——而這勢必會令整個社會本已不輕鬆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伊藤潤二作品,《長夢》。

事實上,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很可能本來就不一樣,張朝陽的睡眠方法和睡眠時長,對他自己也許真的有效。據說達·文西發明過一套自己的睡眠方法,即每工作四小時睡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樣全天總共只睡兩小時;特斯拉也曾經聲稱,自己每晚的睡眠時間從不超過兩小時。奇才的頭腦恰好搭配到能夠適應極少量睡眠的體質,這也許是達·文西和特斯拉們的幸運;普通人和研究人員嘗試複製達·文西的方法,總是很快以失敗告終,或者無法將清醒的狀態長期維持下去。

「韓國人睡得少」大概只是一個都市傳說,不過當熱播韓劇《黑暗榮耀》的主角文東恩步步為營地開展復仇大計時,觀眾很難不將她視為時間管理大師——白天在工廠打工,深夜自學文化課,抽空又學成圍棋高手;班主任本身不是輕鬆的工作,文東恩竟然還能有時間對每個仇人文攻武嚇,為他們量身定製圈套與刑具。為了突出文東恩復仇的力量,本劇對反派的刻畫落入臉譜化的窠臼,一方面是殘忍,一方面則是驚人的虛榮和顢頇。每天半夜文東恩咬牙做大事的時候,反派們想必已經紅酒下肚,睡在豪宅的高級床墊上,發起春秋大夢。所以毫無意外,最後文東恩將他們全場通殺——看到這裡,誰還敢高枕無憂地睡到自然醒呢?

黑澤明電影《夢》。

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中指出,「窮人越是貧窮,展現在他們面前的生活模式就越高高在上,越匪夷所思,令他們崇拜、覬覦,渴望。」你在埋頭睡大覺的時候,別人卻在努力,要麼賺錢,要麼自學個一技之長,朝著心中的遠大目標堅實推進。差距就是這麼出來的,一旦日積月累,你被別人甩開得就不是一星半點。別怪別人太拼太卷,要怪就怪你自己,大家都是成年人,別人每天能少睡兩三個小時,怎麼偏偏你不行?所以沒有年終獎的是你,被裁員的是你,是你的懶惰和貪圖安逸,造就了自己的貧窮。你沒有輸在起跑線,卻輸在了夢裡;別人是躺贏,你是躺輸……

夠了!難道非要讓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生切割術》的盧蒙公司里才好?鼓吹犧牲睡眠時間去創造價值的人,抓住了人們在當代社會中「永遠得不到滿足」的微妙心理,以此製造更深的焦慮。其實無論是沒睡夠焦慮,還是睡夠了焦慮,有時再多盤算還不如一句雞湯管用。記住《睡出好情緒》所說:即便再讓人崩潰難安的生活,也不能奪走你好好睡覺的權利。

撰文/柯小山

編輯/張婷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