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37℃的體溫已經成為歷史了嗎?

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基礎體溫在近200年以內下降了0.5℃。

在200年以前,人類的基礎體溫大約是37℃,而現在人類的基礎體溫大約是36.5℃。

37℃的體溫是1851年德國的一位醫生測量出來的結果。

當時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

但是為什麼到了現代社會,人類的體溫卻在不斷的下降?

我們大家都知道,人體的體溫和人體的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

人的基礎體溫越高,免疫系統也就會越強大。

我們就拿蝙蝠來舉例子,蝙蝠的基礎體溫高。

所以它的免疫系統也特別的強大,即使體內藏著許多病毒,對它們來說也不會影響它們的正常生活。

相反,如果體溫降低,那麼血液流速就會下降,白細胞的工作效率也會降低。

這也就會直接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近200年的時間,人類的基礎體溫就已經下降0.5℃。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基礎體溫每降低1℃,那麼免疫系統的能力就會降低30%左右。

這也就是說現在社會的人類身體的免疫力比200年前人體免疫力要下降15%左右。

那麼又是因為什麼造成的人體基礎體溫下降幅度如此之大?

今天我們就來列舉三大直接原因。

勞動強度的降低。

我們大家回顧一下以前的舊社會。

社會生產大部分是靠人力來完成的。

而在反觀我們現代社會,大部分的勞動力已經被機器取代。

洗碗被發明出了洗碗機。

掃地又被發明出了掃地機器人。

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人類的勞動力。

人體勞動力一旦被降低以後,那麼身體的肌肉也會逐步的退化。

我們大家都知道,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發熱器官。

一旦肌肉群功能下降,那麼人體的基礎體溫必定會大幅降低。

取暖方式的變化。

在過去的舊社會,大部分的家庭都採取燒柴取暖的方式過冬。

反觀現如今的社會,大部分的家庭已經有了暖氣,有了空調。

這些取暖方式效率要比以前高。

最傳統的燒柴取暖的方式由於效果差。

使得人體不得不提升體溫來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

而一旦取暖方式發生變化,人類生存的環境更加舒適之後身體就不會再提高溫度來維持身體機能。

因為舒適的環境正在將人類的這一身體體溫調節機能降低。

藥品的使用。

在100多年以前,醫學還不發達,藥品的種類也相對較少。

人類一旦得了病,那麼就是通過升高體溫去殺死體內的病毒或細菌。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人類的醫學發達了,藥品的種類也多了,兩粒抗生素就可以消滅體內的細菌。

人體不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需要像之前最傳統的方式,通過提高體溫來殺滅病毒。

所以藥品也是直接導致人體喪失原有體溫調節機能的重要因素。

當然,人體的基礎體溫降低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人體的基礎體溫一旦降低,那麼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會降低。

新陳代謝的速度降低以後就會減緩細胞更新疊代的速度。

所以人類的壽命會比以前更長,看起來同樣年齡的人也會比以前更年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