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里,張瑞娟(左)幫助王阿姨與醫生交流。
小張將就診情況向等在診室外的王阿姨老伴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解釋複述。
小張替老人預約核磁檢查。
聽說有些人在看病時,會請個人來陪伴自己就診。於是,記者走訪了幾家醫院,發現確實有這麼一群人,從事著這樣一種「職業」——陪診。
患者
看病時身邊有人能說個話
下午的301醫院,人聲嘈雜。五層骨科診室外,70歲的王阿姨和老伴已等候了半個小時。
「到幾號了?」王阿姨詢問身邊一位短髮女孩。「現在是3號,您是7號。」對方立刻微笑著回答,「我一直看著呢,放心吧阿姨。」
女孩名叫張瑞娟,兩小時前,她開車從家裡接出老兩口。到醫院後,為王阿姨取了號,現在正緊盯叫號進度,隔幾分鐘就去診室門口確認。
「小張是我們的陪診員。」望著張瑞娟的身影,王阿姨說,大約一年前,朋友向自己介紹,有個陪人看病的小姑娘,老伴立刻就去聯繫了。
老兩口都能自理,為啥要找陪診員?王阿姨指指自己的耳朵,「我這耳朵不行,有時候跟醫生離得遠點兒,或者周圍吵點兒,就什麼都聽不到。醫生問話也不知道怎麼回答。老伴腰做了手術,陪我來費勁。」
雖然渴望看病時有人陪在身邊,講講話,但對陌生人,起初老人還是有些猶豫。「第一次就約到家附近的中日友好醫院,我們相對熟悉,想先試試。」老伴插話,「一看小張輕車熟路,耐心細緻,就感覺行。到現在已經讓她陪過四五次了,能動彈我就跟著去,小張一個人陪,我也放心。」
今天來醫院,王阿姨要複查髖關節,再看看近來疼痛的手。「我就一個女兒,她經常出差,還得照顧孩子。」老人揉搓著手念叨,「我心疼她,這些都不跟她說。」
自從認識小張,哪裡不舒服,王阿姨就有了傾訴對象。張瑞娟教老人用手機掛號,盯著時間打電話提醒搶號。幾次下來,她對老人病情特別清楚,女兒得知媽媽看病有人陪,也安心不少。
「阿姨,到咱們了。」叫號系統里出現王阿姨的名字,小張趕緊拿好證件、資料,扶著老人進入診室。伴隨王阿姨絮絮地表述,她跟著翻找片子給醫生查看。醫生說了啥,她再貼近王阿姨耳朵解釋。「我聽懂啦!」老人連連點頭。
出來後,張瑞娟將就診情形向王阿姨老伴複述一番,老兩口決定按醫生建議,做腰部和手部的核磁。小張便返回診室,請醫生開檢查單,之後帶兩位老人到一層大廳,安置在座椅上休息,自己則去排隊辦理預約。待一切妥當,她會再開車將他們送回家中。
「對我們老人來說,看病可不就是頭等大事。」王阿姨靠著椅背感慨。
陪診
跑遍近70家醫院
從事專職陪診前,張瑞娟做了十多年的人力資源,樂於和各行業的人打交道。加之家裡有人是醫生,她對看病的很多事都有了解。
懷著這樣的期待,她和幾位夥伴創立了一家特別的公司:陪診。第一次接單,是一位護士介紹的。張瑞娟的出現,讓病人覺得去醫院看病不再「難於登天」。
陪診,很大程度上靠熟人間口口相傳。陪過幾位患者,就開始有新患者主動聯繫,小張也格外上心。通常流程是這樣的:患者掛了號,先電話溝通,她要了解對方年齡、病史、訴求等。陪診當天,她會提前1小時等待,以準備好所需吃喝、輪椅等。
每次陪診,小張會戴上掛牌,有候診患者會好奇詢問、添加聯繫方式。就連醫生也問她要了名片,說她「講得還挺清楚」。
不斷積累下來,如今小張的陪診業務趨於穩定。新老患者檢查、複診、幫忙拿藥取報告……基本每天都會有活兒,月收入能達到萬元左右。粗略統計,她已陪診了數百人次,跑過北京大大小小近70家醫院,當然最常去的,還是十多家知名三甲大醫院。
和想像中不同,陪診的並不只是子女不在身邊、腿腳不便的老人。找小張陪診的人,什麼年齡段都有,什麼病都有。
一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大哥,每次進到醫院,就趕緊找個空座一屁股坐下,閉目養神。「小張,我什麼都不管了啊,交給你了。」
一位不到30歲的女孩,也請小張來相陪。女孩說自己睡不著覺、焦慮,被診斷為輕度抑鬱。脆弱時,她需要小張這樣的小姐妹給予支撐,又能守住秘密。
身邊沒人,抱著孩子去看急診的母親,會在深夜裡向小張求助;身體並無大礙,但總疑心自己有病的老人,得不時跟小張聊聊才能緩解情緒;還有從外地帶母親來京看病的姐弟倆,得知母親確診癌症後,大家一起用善意的謊言幫助老人度過最後時光……
原則
不簽字、不賣藥、不倒號、不醫鬧
眼下一個現實是,由於陪診員目前尚未進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還稱不上是一項職業。收費隨意、邊界不明、監管缺位等現象也存在。
推動問題的解決,總要有機構先行一步。作為國家衛健委和全國老齡辦領導下的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於半年前推出「醫療陪診員」培訓項目,先後舉辦了兩期培訓班。相關負責人介紹,已有近40位學員接受了課程培訓,並在西花市南里東區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國瑞城中區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掛牌醫療陪診員實踐站,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陪診服務,同時為結業學員提供一定的訂單支持。
翻開課程厚厚的講義,從陪診基礎概念,到業務指導、醫院相關知識、國家社保體系、體檢報告解讀等均有涉獵。還要學習心肺復甦、急救等相關內容。而除了義務職責,記者注意到,課程中尤為強調了陪診員的諸多「不要」。例如不替患者簽字、不提供醫療用藥等方面建議、不兜售藥品保健品、不倒號、不參與醫鬧等活動。
更重要的是,做陪診不要誤導患者,不要亂說話。例如去講網絡上一些醫院真假難辨的「內幕」,隨意評價哪些醫院哪些醫生「權威」。一聯繫,對方便表示「可以幫忙掛號」,有披上陪診外衣的「黃牛」之嫌。
「希望吸引到從醫院出來的護士、醫生、養老機構工作者等,有醫療照護背景的人從事陪診服務,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相關負責人稱,這一過程中,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將努力扮演好「第三部門」這個關鍵角色,積極引導和推動陪診服務行業的規範發展。
(原標題:陪看病、幫取藥、很受歡迎,希望他們不賣藥、不倒號陪診,一個模糊的「職業」)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魏婧 文並攝
流程編輯: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