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是我國的名貴中藥材之一,經常被用來作為煲湯的佐料。現在‬天麻已被列入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藥食同源名錄。多年來,天麻作為老年人抵抗疾病、延緩衰老的常用保健品,越來越‬受‬關注。

天麻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名赤箭,列為上品。其名之由來,《新修本草》做了描述:「莖似箭杆,赤色,端有花,葉赤色,遠看如箭有羽。」至宋·《開寶本草》始有「天麻」之名,但該書只言天麻,不言赤箭。陳承《本草別說》揭開此謎,:「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嘗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則天麻、赤箭本為一物明矣。」《臨證指南醫案》又名明天麻。此外還有鬼督郵、離母,龍皮,定風、赤箭脂,獨搖芝、合離草、合離母,白龍皮,神草,石箭、都羅本,自動草等名稱,但並不常用。

唐明皇的‬赤箭

蘇州評彈《唐宮驚變》中提到:唐明皇李隆基,每日清晨調服一盅赤箭粉,作為滋補上品,然後再臨朝。在其登基不久,他的姑母太平公主,欲仿效祖母武則天,企圖謀權篡位,命潛伏在李隆基身邊的心腹宮女袁蓉蓉,在為其調食的赤箭粉中下毒,不料事泄,陰謀敗露。事後唐明皇仍服他的益壽珍品赤箭粉。

赤箭究竟是何物?又何以能作為補益之珍品?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卷二十六·藥議》中早就指出:「赤箭,即今之天麻也。」

天麻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名赤箭,列為上品。其名之由來,《新修本草》做了描述:「莖似箭杆,赤色,端有花,葉赤色,遠看如箭有羽。」至宋朝的《開寶本草》始有「天麻」之名,但該書只言天麻,不言赤箭。

中醫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主產於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立冬後至次年清明前採挖,冬季莖枯時採挖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季發芽時採挖者名「春麻」,質量較差。採挖後,立即洗淨,蒸透,敞開低溫乾燥。本品氣微,味甘,久嚼有黏性。以色黃白、角質樣、切面半透明者為佳。切薄片生用。

天麻性味甘,平。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

注意:臨床有部分患者用天麻或含天麻製劑出現不良反應,表現為過敏性休克、過敏致急性腎衰竭、過敏性紫癜、蕁麻疹藥疹、眩暈等。可能與患者的特異性過敏體質有關。

《神農本草經》:「赤箭,味辛,溫。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一名離母,一名鬼督郵。生川谷。」

天麻與補益

天麻是否具有補益作用,不宜只以很局限的實驗結果來下定論,需要更廣泛的藥效學試驗及臨床研究加以考察、證實。然就天麻的應用來說,最應強調的是依病證而作嚴謹的配伍,稀以單味天麻應用,注意詳審病機,辨證用藥,避免有藥無方,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天麻雖甘平性緩,然絕非萬能補品,濫用天麻以求大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天麻長於息肝風、平肝陽,廣泛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諸證,對頭痛、眩暈者尤宜。然因本品性味甘平、氣性和緩,經過配伍,虛實皆宜。歷代以之用於血氣虛弱者,並不鮮見,如《婦科玉尺》即以天麻配入四物湯中,治產後血虛寒厥頭痛、頭暈之症。臨證之時,不必過於拘泥。

《本經續疏》

劉潛江云:「天麻在方書雲療風,惟羅氏謂其治風,《大明》謂其助陽氣。」兩說不相謀,果孰是耶!夫人身惟陰陽合和以為氣,而風木由陰以達陽,故陰虛則風實,陽虛則風虛,助陽氣者,正所以補風虛也。是故虛風為病,有緣於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肝木生發之氣不得暢而生者;有因脾胃有病,致土敗木侮而生者。天麻為物,根則抽苗直上,有自內達外之理。苗則結子下歸,有自表入里之象,即其有風不動,無風自搖,乃暢其風之郁,而不使濫;靜鎮其風之變,而不使群動。暢風郁,乃自內達外之功;鎮風變,乃自表入里之效,就其一往一來而已,能使靜作動,返動為靜,是其功用斷在根而不在苗。風為六氣之首,人身元氣,通天之本也。元氣出於地,風化即與之並育並行,故其治小兒驚氣風癇(《開寶》),眩暈頭痛(元素),皆風虛之不能達於陽也,可謂自內達外,然亦不外乎自表入里之體;其治諸風濕痹(《開寶》),冷氣(音群,麻痹)痹癱緩不隨(甄權),可謂自表入里,然即具有自內達外之用。是則天麻之用,殆亦侈乎!所云木乘土虛,是木居其實矣,何以亦曰風虛?蓋胃者五臟六腑之本,食氣入胃,首即散精於肝中,土虛則風木之化源傷,可不謂風虛乎!就風氣之能達,是為宣陰;挽風氣之能回,是為和陽,和陽則所謂自表入里者也,宣陰則所謂自內達外者也。

《本草柔雅半偈》

赤箭。氣味辛溫,無毒。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

【核曰】赤箭,一名神草、赤芝、鬼督郵、定風草、獨搖草、合離草。根名天麻,一名離母。生陳倉川谷、雍州、太山、少室諸處。春生苗,初出如芍藥,獨抽一莖,挺然直上,高三四尺,莖中空,色正赤,貼莖杪之半,微有尖小紅葉。四月梢頭成穗,作花灰白,宛如箭干且有羽者,有風不動,無風自搖。結實如楝子,核有六棱,中仁如面,至秋不落,卻透空入莖中,還筒而下,潛生土內。根如芋,去根三五寸,有遊子十二枚,環列如衛,皆有細根如白髮,雖相須,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耳。大者重半斤,或五六兩。皮色黃白,名曰龍皮,肉即天麻也。《本經》名概根苗,後人分苗曰赤箭,根曰天麻,功力稍有同異故耳。與六芝同類,力倍人參,故為仙家服食,藥之上品上生者也。但不易得,世人所用,皆御風草根,非赤箭也。御風莖葉,與赤箭相似,獨莖色青斑,葉背黃白,兼有青點,隨風動搖,子不還筒,治療稍合,補益大乖異矣。修治:宜剉置瓶中,每十兩,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炒焦,蓋於其上,綿紙三重,封系瓶口,從巳至未,取出蒺藜,再炒再蓋,凡七遍。俟冷,淨布拭去汗氣,竹片剖開,焙乾搗用。

【參曰】赤陽箭剛,陽剛中正者也。力能獨運,不為物移,故有風不動,無風自搖,見剛之體能立,用能行也。其苗從根而干,虛中直達,符合少陽自下而上,從內而外,故增益氣力;其實從莖納筒,環列象歲,符合太陰從外而內,自上而下,故長陰肥健。既類靈芝,亦名神草。操升降之機,似河車之轉,故能增壽延年。又以弧矢之威,森衛之眾,潛返之力,故能殺鬼精、除惡毒。乃若因風動搖,驚癇攣癖,盡屬陰邪之證,唯剛能勝之。獨恨土人以御風相混,致真者遁世。悲哉!吾未見剛者。

《藥品化義》

天麻。屬陽,體重而實,色蒼白,氣和,味甘(雲辛、雲苦,皆非),性平而緩(雲溫,非),能升能降,力緩肝,性氣與味俱薄,入肝經。

天麻性氣和緩,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用此以緩肝氣。蓋肝屬木,膽屬風,若肝虛不足,致肝急堅勁不能養膽,則膽腑風動,如天風之鼓盪,為風木之氣,故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由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之風也。是以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藥。若中風、風癇、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治。若肝勁急甚,同黃連清其氣,又取其體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條達血脈。諸風熱滯於關節者,此能疏暢。凡血虛病中之神藥也。

《本草經解要》

天麻。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得天地之金氣獨全,故為制風木之上藥。氣降味升,陽也。肝為風木,諸風皆屬於肝,肝主血,血澀不通,則濕感成痹也。其主之者,天麻氣平味辛,入肺而通水道,能活血而散風也。四肢脾主之,因於濕則大筋軟短而成拘攣也,肺亦太陰,水道通調,則太陰濕行,而脾濕解拘攣愈矣。小兒風癇驚氣,皆肝經血虛氣亢,以致氣逆而驚癇也。天麻味辛,辛則潤血氣平,平則鎮驚也。辛平之品,潤肝血而平肝氣,肝主筋而位居下,故能利腰膝而強筋力也。久服辛平益肺,肺主氣,所以益氣,氣充身自輕,而年自長也。

制方:

天麻同半夏、黃芩、前胡、陳皮、白茯,治痰厥頭痛。

同白朮、陳皮、白茯、車前,治飲在心下。

同南星、前胡、陳皮、白茯,消一切風痰。

現代藥理

天麻主含酚類化合物及其苷類、有機酸類、固醇類、多糖類以及微量元素等。

天麻有抗驚厥作用,人工培育天麻的抗驚厥效應比野生天麻強,多次用藥比單次用藥效佳。天麻乙醇浸出物、天麻煎劑及香莢蘭醇均能有效制止實驗性癲癇發作,控制腦電圖癲癇樣放電。天麻有較強的鎮痛作用,且野生天麻較人工天麻效佳。天麻有輕度的減慢心率作用,對實驗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天麻及天麻苷、天麻苷元對多種動物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能增加動脈血管的順應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此外,天麻有鎮靜催眠作用;能增強機體耐缺氧能力;抗氧化及延緩衰老;抗眩暈、保護腦神經細胞;對動物非特異性免疫及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有增強作用。還對多種動物的炎症模型有拮抗作用。人工培育天麻、野生天麻均能升高動物皮膚溫度,天麻苷可興奮腸管,香莢蘭醇有促進膽汁分泌等作用。

羚羊角、鉤藤、天麻

羚羊角、鉤藤、天麻均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之功,均可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之證。但羚羊角性寒,息風止痙力最佳,為治肝風驚厥抽搐之要藥;又能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治療高熱神昏,熱毒發斑及肝熱目赤腫痛。鉤藤性涼,輕清透達,長於清熱息風,多用治熱極生風或小兒高熱急驚風。天麻甘平質潤,雖清熱之力不及羚羊角、鉤藤,但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又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

密環菌

中藥密環菌為白蘑科真菌假蜜環菌的子實體。性味甘,平;歸肝經。功能平肝息風,祛風通絡,強筋壯骨。適用於肝陽上亢、頭暈頭痛、失眠,以及風濕痹證、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煎服,30~60g。密環菌為天麻種子和塊莖均賴於供給營養而生長的一種發光真菌,因其具有與天麻相似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故可作為天麻的代用品使用。


時間: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