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近日
電視劇《我的人間煙火》中的
「瀕死剖宮產」情節引發爭議
甚至有網友發視頻稱
「這不是偶像劇,這是恐怖片吧」




在劇中
地震救災現場的女主角
判斷一位孕婦已死亡
但胎兒仍有胎心
於是,女主角在廢墟中
現場實施剖宮產取出了胎兒

電視劇中的情況真的會發生嗎?
現實存在還未搶救孕婦
就直接剖宮產?這合理嗎?
8月2日
杭州市衛健委就此情節
發文進行科普

杭州市衛健委稱
瀕死剖宮產是指
孕婦心跳呼吸驟停時
在心肺復甦期間對孕婦實施剖宮產
結合電視劇劇情來看
判斷死亡是一件非常嚴肅且嚴重的事
一個醫生即使在危急情況下
也絕不可能僅憑脈搏
就定一個人的生死
在沒有儀器輔助前提下
還需要結合呼吸及瞳孔反射
絕不可能草率地就摸下脈搏定人生死
雖然女主判斷孕婦已經無生命體徵
但她用聽診器在孕婦肚子輕放一秒
聽到了胎兒心跳也不現實
產科醫生聽胎心需要使用
專門的超聲都卜勒儀器或聽筒
主角判斷胎兒存活,可以搶救
但常識是胎兒依賴母體才能存活
那麼此時聽到胎心提示兩種情況
一是母親剛剛失去生命體徵
二是母親還沒死

杭州市衛健委表示
脫離電視劇
絕不會有醫生在分娩時
問家屬保大還是保小的
任何情況都
以搶救孕產婦生命為第一要務
瀕死剖宮產絕不是
單純為搶救新生兒
也是搶救大人的手段之一
杭州市衛健委提醒
「把一些罕見醫學病例片段放在熒幕上
除了讓觀眾感受劇情的跌宕起伏
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
但是如果缺乏嚴謹性
反而會誤導觀眾」
《我的人間煙火》多次被點名
事實上
這並非《我的人間煙火》
第一次被點名
此前
該劇男女主角使用滅火器
嬉笑打鬧的情節
引發爭議
7月19日
@潮州消防 發表科普視頻
提醒滅火器不是玩具
並指出該段情節關於滅火器使用的錯誤
「上下噴射」「密閉空間」
「粉塵吸入」「隨意挪用」等

隨後
《我的人間煙火》出品人賈士凱
發文道歉
稱該情節中使用的滅火器
是男主角自費購買的私人用品
而非挪用公共消防設施↓

7月21日
針對劇中男主角坐地鐵的姿勢
@重慶軌道交通 曾提醒
列車開關門時
扶在車門上的手
容易被順帶著夾進車門與車廂間的縫隙里
從而夾傷手指

來源|中國青年報、杭州市衛健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