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腎功能不全時就不能使用抗生素了嗎?或者抗生素如何使用才較為合理?

我們知道,腎臟在藥物代謝、排泄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隨著病程的變化,藥物的給藥次數增加、用藥劑量加大、用藥時間過長等會加重腎臟的負擔,產生「腎毒性」。對於老人和腎功能不全患者,用藥更應謹慎。

但腎功能不全時就不能使用抗生素了嗎?或者抗生素如何使用才較為合理?通過4個案例和4張表格,我們來總結常用抗菌藥(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抗菌藥)的劑量調整。

青黴素類抗菌藥怎麼調?

案例1:患者,男,86歲,身高168cm、體重62.8kg,血肌酐 155μmol/L↑(正常值59-104μmol/L,不同檢測方法參考範圍略有出入)。

臨床醫師給予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3.2g,靜脈滴注,每8h給藥一次。這個用藥劑量是否合理?需要調整嗎?

用藥分析

首先我們根據案例中的信息,按照血肌酐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肌酐清除率=[(140-年齡)×體重(kg)]/[0.818×血肌酐(umol/L)]

可以和小編簡單計算一下,肌酐清除率約為26.7ml/min。要知道當患者的肌酐清除率為10-30ml/min時,應該減少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的劑量。因此,將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的劑量可調整為1.6g ,給藥間隔時間不變。若患者的肌酐清除率為>30ml/min時,可以考慮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劑量。

給藥建議

對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給予青黴素類抗菌藥應該注意調整劑量:

對輕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無需調整劑量;

對重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該調整藥物劑量或者延長用藥時間間隔。

這些需要調整劑量的藥物詳見表1。

(點擊查看大圖)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怎麼調?

案例2:患者,女,85歲,身高156cm,體重56kg,血肌酐 236μmol/L↑(正常值45-84μmol/L,不同檢測方法參考範圍略有出入)。

臨床醫師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1.0g:0.5g)3.0g,靜脈滴注,每12h給藥一次。問這個用藥劑量是否合理?

用藥分析

同樣,我們根據案例中的信息,按照血肌酐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肌酐清除率=[(140-年齡)×體重(kg)]/[0.818×血肌酐(umol/L)]

女性需按計算結果×0.85。

可以和小編簡單計算一下,肌酐清除率約為13.6ml/min。頭孢哌酮-舒巴坦中約有25%的頭孢哌酮和84%的舒巴坦經腎臟排出體外,因此當患者的肌酐清除率<15ml/min時,應該調整劑量。

給藥建議

大多數頭孢類抗菌藥經腎臟排泄,對於輕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用多數頭孢類藥物時無需調整劑量;對重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該調整藥物劑量或者延長用藥時間間隔。臨床常需根據患者腎功能而調整的頭孢類藥物詳見表2。但具體情況還應綜合患者病情來決定。

(點擊查看大圖)

大環內酯類抗菌藥怎麼調?

案例3:患者,男,82歲,身高172cm,體重66kg,血肌酐 147μmol/L↑(正常值59-104μmol/L,不同檢測方法參考範圍略有出入)。

臨床醫師給予阿奇黴素0.5g,靜脈滴注,一日一次。問這個案例用藥是否合理?

用藥分析

同樣,我們根據案例中的信息,按照血肌酐計算公式進行計算,肌酐清除率約為31.8ml/min。但國內外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阿奇黴素的劑量調整存在差異,阿奇黴素主要經過肝臟清除,但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應慎用,服藥期間應關注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給藥建議

大環內酯類藥物主要經膽汁隨糞便排出,腎功能不全者一般無需減量。根據我國指南規定,輕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40ml/min)無需調整劑量。但具體情況還應綜合患者病情來決定。

氟喹諾酮類抗菌藥怎麼調?

案例4:患者,男,78歲,身高170cm,體重63kg,血肌酐 139μmol/L↑(正常值59-104μmol/L,不同檢測方法參考範圍略有出入)。

臨床醫師給予莫西沙星0.4g,靜脈滴注,一日一次。

如果是你碰到這種患者,你會這麼用藥嗎?正確的用法是......

總結

總之,醫師、藥師朋友們應該關注老人和腎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藥情況。根據患者的肌酐清除率、所用抗菌藥的代謝途徑、指南推薦等,合理調整用藥劑量。雖然大多數輕中度患者使用上述抗生素時,劑量不用調整,但也應該密切關注患者使用情況,做好不良反應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許敏,吳巧稚.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劑量調整[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7,17(02):257-258+262.

[2]許曉蕾,曾愛中.腎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8):212-214.

更多腎病臨床知識哪裡看?

快來「醫生站」瞧一瞧👇

責任編輯:小七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