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 實習記者 喬芮)8月18日,在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前夕,三名醫生接受了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向我們展露了真實一線醫生的故事。

「患者康復是我不竭的動力」

8月15日早上八點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王宇已經嚴陣以待。「摺疊男孩」姜延琛即將進行第二次脊柱矯正手術,7個多小時的手術對醫生來說是技術與體力的極大考驗。在此之前,針對這台「最難脊柱手術」,王宇和團隊已經對手術方案進行了數十次的調整與修改。

從病人身體固位開始,王宇的思慮周全體現在細節之處:螺母、鐵棒、鋼釘……固位工具冰冷,醫生動作柔和,處處流露醫者仁心。「他還是個孩子,各方面都更敏感脆弱,所以無論是麻醉還是插管,我們都會儘量讓他不那麼難受。」王宇說道。

脊柱矯形手術本就難度大,「摺疊男孩」的反向摺疊更是世界級罕見,手術過程堪稱如履薄冰。手術台上的王宇全神貫注、冷靜思考、緊急商討、快速決策,雖然從未驚慌過,但他額頭上一直掛著點點汗珠。

七小時後手術圓滿完成,看到患者順利甦醒,王宇的表情才開始舒展。走出手術室時,扶著腰的王宇腳下的步伐依然飛快,但眼神滿是疲態。「等一下,讓我喘口氣,我需要整理一下思路!」此時的王宇像剛完成長跑一樣,坐在椅子上大口倒著氣,卻還不忘給記者拿來礦泉水。

接受完採訪之後,王宇又立刻投入其他工作,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常。「我很有成就感,只要這些患者的生活能因為我的手術獲得改善,我就有一直幹下去的動力!」

「從不認為我的戰場只在醫院」

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馬力曾從事心內科臨床工作20餘年,為響應國家號召、惠及更多患者,她投身到全科醫學科建設當中。在她的帶領下,短短6年時間,北京天壇醫院的全科醫學科從零開始發展到全國翹楚。

「最開始的時候,焦慮比辛苦更讓我疲倦。怎麼做好全科建設,我滿腦子都是這些事情。」用馬力的話來說,她沒有上班、下班的區別。「大醫院的醫生不了解全科,也不了解基層。」為此,馬力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開創了「智慧家醫工作室」「馬力工作室」等工作室聯動模式,這些模式已經運行成熟,惠及全豐臺區家醫簽約居民及全體全科醫生,在全國範圍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科室管理、人才帶教與培養、醫療出診……原本就工作頗多的她,還經常將半天的出診時間延長到一整天,為病人聯繫床位推薦專家,下班回家後給學生修改論文直到凌晨一兩點……作為主任級別的專家,馬力的工作非常「全科」——不論大小,要關注到每位病患的需求。馬力常說:「我從來不認為我的戰場只在天壇醫院。」

也正因如此,馬力收到的錦旗「一屋子掛不下」,甚至有不清楚她工作科室的病患,將感謝她的錦旗送到了醫務部,一是讚美她的醫德,二是感謝她為簽約居民提供的服務。「這是我非常有成就感的時刻。」馬力說道。

中國醫師節正是馬力孩子的生日;而中國醫師節獲批的那天,恰好也是馬力孩子收到首都醫科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日子。「我很讚嘆這份冥冥之中的緣分,我為醫學奉獻了27年,從醫是我最堅定的選擇。希望我的孩子能成為更優秀的醫生。」

「村民有需要,一個電話就趕過去」

早晨8點,到村衛生室給村民測血糖、量血壓;處理完衛生室里的事情,還有幾戶行動不便的村民,需要上門打針;今天是衛生室藥品進貨的日子,新進的藥品要歸置在貨架上……這是北京市懷柔區楊宋鎮太平莊村衛生室的馬愛民醫生平凡的一天,更是她村醫生涯里不平凡的每一天。

太平莊村衛生室連同馬愛民在內,只有兩名大夫。村子裡常住人口有1200多人,這一千多人的健康大事,就拴在太平莊村衛生室的兩位大夫身上。

「每天我們兩個輪流在衛生室坐班,半天輪一次班。但即使不坐班,我們也閒不下來。村民有需要,一個電話我們就要趕過去。」馬愛民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一年365天,他們幾乎沒有休息日。「因為村民隨時可能有看病、買藥的需求,我們也要隨時待命。」

「村里幾個人有高血壓、幾個人臥床不便、幾個人有肝臟疾病等等,這些情況我都很清楚。」馬愛民自豪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雖然村衛生室的工作比較繁瑣,但自己和另一位大夫打理得井井有條。更讓馬愛民感到欣慰的是,在國家提供十四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體制下,村民的健康素養有了顯著提升。「村衛生室能免費給村民測血壓、給老年人做體檢,還定期舉辦健康大講堂,村民們都很積極的參與。」

馬愛民在太平莊村做醫生已經46年了,見證了村里許多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也見證了許多老人的離去。「當年只覺得要干一份服務群眾的工作,沒想到在這個崗位上一待就這麼多年。假如要讓我現在退休或者離開崗位,我還真有點捨不得!」如今馬愛民也已經60多歲,她希望國家給村醫的醫保報銷能再高一點,讓村醫自己看病時,也能得到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