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相信朋友的所謂體驗,相信博主的「有心」分享,讓一些人放鬆了對健康風險的防備。中青年是健康素養水平較高的一個群體,一些人卻對健康陷阱視而不見。由此可見,對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行合一,依然路途漫漫。

上班族、備考人跟風「吸氧提神」,把電商平台上的便捷式吸氧機搬回家;「防猝死套餐」在朋友圈傳開,輔酶Q10、魚油等保健品裝進中年人的小藥盒;社交博主分享自製「美白水」「減脂水」配方,吸引一眾中青年擁躉……一段時間以來,網上和坊間出現了不少新式「健康貼士」「養生好物」,儘管有醫學專家、媒體進行科普,提醒其中存在的健康風險,但其熱度依然不減。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和警覺。

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看到中青年對健康生活的追逐、渴望,以及對當下健康狀態的焦慮。中青年是家庭的頂樑柱、單位的主力軍,他們中的不少人加班熬夜成常態,把咖啡、濃茶當「續命神器」;知道運動能強身,可一回家就想「葛優躺」……「健康貼士」「養生好物」的出現,容易讓大家認為找到了一種躺平式養生的捷徑。

吸氧提神比總喝咖啡健康;吃點保健品總歸對身體沒害處;「美白水」「減脂水」配方既然被大量點讚收藏,應該有效果……相信朋友的所謂體驗,相信博主的「有心」分享,讓一些人放鬆了對健康風險的防備。不加甄別,輕信盲從「健康妙招」,趕了時髦,卻一不留神傷了自己的健康。如,有人備考時吸氧醒腦導致氧中毒,有人喝了自製「美白水」後發生急性蕁麻疹等。

在這一個個「健康妙招」風潮中,網絡平台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許多中青年喜歡在社交、視頻平台里探索新知,但是,網絡世界裡真真假假,許多所謂的貼士、秘籍是穿著馬甲的商業廣告。博主們拿著商業推廣宣發費,推薦「養生好物」;平台收著引流費,樂見更多薦物博主入駐。消費者則在看似漫不經心的瀏覽駐足中,被產品商家割了韭菜。

以分享體驗、經驗之名行商業廣告之實的花招,不只是針對日常消費品,還瞄向了醫療器械、保健品等產品。醫療器械、保健品都具有嚴格的適應證和適用人群,卻被用引流等手段不分人群地推而廣之。在網紅經濟盛行的當下,藏匿於網絡空間的這類健康風險容易被忽視。

主動尋求維護健康的方式方法是一件好事,但關鍵是如何甄別這些方式方法是否科學合理。踐行「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理念,需要有科學的健康知識做支撐。中青年是健康素養水平較高的一個群體,一些人卻對健康陷阱視而不見。由此可見,對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行合一,依然路途漫漫。

這些現象的出現和風靡,原因是複雜的:有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跟風追時尚;有人因健康焦慮而輕信朋友圈和網紅的說教;有人被不良商家和平台創造的新概念和虛假宣傳所誘導……對此,社會層面需進行綜合治理,既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健康支持環境的建設,也需要「治亂用重典式」的整治。

筆者認為,對當前而言,後者能更快地起到棒喝作用。應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處罰以及相關信息的公開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其危害,從而不再為了追時尚而傷了健康。

文:喬寧(媒體人)

編輯:楊真宇

校對:管仲瑤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