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糖尿病高發人群最多的國家,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數據,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已達1.14億,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達1/4。這主要與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有關。

而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導致神經、血管、腎臟等多系統多部位的功能和結構異常,最終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這四個症狀,很可能是併發症發作,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一、腿腳麻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在持續增加。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腿腳麻木、尿液異常、皮膚潰爛和視力問題等症狀,很可能是併發症發作,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其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檢出率約為30%~60%。

高糖血症會導致神經末梢血管病變,出現增生、狹窄或閉塞,使神經末梢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營養供應不足。這可引起神經軸突變性,激發神經痛覺傳導,從而出現針刺樣疼痛、燒灼感。同時,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導致感覺傳導異常,表現為下肢麻木、感覺減退

如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得不到有效控制,症狀會持續惡化。患者對溫度、痛覺的感知能力下降,反應遲鈍,易發生外傷,但又由於知覺障礙,不自覺皮膚已損傷,延誤治療。

足部潰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還可能擴展壞死,嚴重者需切除病變組織甚至截肢。同時,神經傳導速度的進一步下降會導致肌肉無力、行動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四肢麻木、刺痛等異常感覺,應當高度重視,積極控制血糖,採取神經營養類藥物,進行物理治療等,以期望恢復神經功能。

同時定期監測神經傳導速度,評估病變程度。並注意觀察足部及時發現損傷,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只有這樣才能遏制病情發展,避免嚴重的神經損害後果。

二、糖尿病腎病

除神經病變外,糖尿病腎病也極為常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腎病發生率約為20%~4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合併症之一,也是終末期腎病(ESRD)的首要病因。DN的發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發病機制極為複雜。

簡單來說,在高糖狀態下,腎小球的濾過量和腎血流量明顯增加,各類細胞因子、炎性因子大量釋放,導致腎小球基質擴張、繫膜區膠原纖維增生、腎小管基底膜增厚,進而危及腎功能。

DN的臨床表現可劃分為四期。早期階段,腎小球濾過率稍有升高,尿中未檢測到微量白蛋白。

前期階段,出現微量白蛋白尿,24h尿蛋白排泄量30-300mg。這是DN早期篩查的重要指標。

到了顯性階段,會出現臨床蛋白尿,24h尿蛋白量大於500mg。同時可能伴有高血壓及腎功能下降。而終末期階段則是泛蛋白尿,腎功能快速惡化,最終發展為尿毒症。

隨著DN的進展,腎小球濾過率急劇下降,各種毒質無法排出,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升高。患者出現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最終可能導致高血壓危象、代謝性酸中毒、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

終末期DN只能依賴血液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因此,及早監測腎功能,控制蛋白尿的出現和加重,對糖尿病腎病的防治意義重大。

DN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密切相關。患者應定期檢測24h尿蛋白排泄量,一旦大於30mg應引起重視並積極治療,進而延緩病情進展,避免終末期腎衰的發生。

三、皮膚潰爛

伴隨腎功能衰竭,患者抵抗力下降,皮膚則容易受到各種疾病和刺激的侵害,出現瘙癢、潰瘍等情況。這會形成惡性循環,皮膚問題反過來加重病情。因此一旦有皮膚異常,需要儘快治療,防止症狀惡化。

糖尿病性皮膚病變較為常見,有統計顯示約3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某種類型的皮膚問題。這主要與長期血糖升高導致的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有關。常見的糖尿病皮膚併發症包括:

1.糖尿病性皮膚瘙癢

由於高糖可直接刺激皮膚感受器,也可引起皮膚乾燥,導致嚴重瘙癢。瘙癢可引起抓撓,破壞皮膚屏障,繼發細菌感染。

2.糖尿病性皮膚炎

高糖環境下細菌和真菌過度生長,引起各類皮膚炎症,如糖尿病帶狀膿皰瘡、糖尿病性枸櫞酸桿菌皮膚病等。

3.糖尿病潰瘍

由於末梢神經及血管病變,足部等處皮膚易受壓迫性損傷,繼而潰爛化膿。嚴重者甚至會壞死,需要手術切除。

另外還會出現黃褐斑以及皮膚乾燥的問題。黃褐斑的病因不明,可能與糖化終產物沉積有關。表現為軀幹或四肢對稱出現黃褐色斑塊或丘疹。而皮膚乾燥主要是由於排汗功能障礙及皮脂分泌減少導致。

糖尿病皮膚問題不僅影響外觀,還可導致嚴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須注意皮膚清潔護理,避免創傷,同時積極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

一旦出現瘙癢、潰瘍等異常,應及時就醫治療,必要時應用抗菌藥物,避免症狀惡化產生嚴重後果。只有定期監測和積極治療,才能減少糖尿病對皮膚的傷害。

四、視力問題

腎病引起的代謝紊亂也會通過血管損傷影響眼睛。視力持續下降可能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繼續拖延有導致失明的風險。要及時就醫,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病因。國內糖尿病患者DR檢出率約為24.4%,且隨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高。

DR的發生與持續性高血糖導致視網膜微血管損傷有關。高糖可引起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和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進而阻塞視網膜毛細血管,造成缺血缺氧。同時,高糖也可激活糖原酶途徑,進一步破壞血管結構和功能。DR病變可分為非增殖性DR和增殖性DR。

非增殖性DR表現為微血管病變,主要有微血管瘤、點狀出血、硬性滲出等。症狀可表現為視力模糊、浮動斑點等。而增殖性DR則出現新生血管形成,這些畸形血管易破裂出血,導致玻璃體積血,嚴重影響中央視力。部分患者還可出現並發性青光眼、視網膜脫離等。

DR病變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也密切相關。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HbA1c大於6.5%的患者10年DR發生率約為75%。

因此,定期眼底檢查對早期發現DR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積極控制血糖,保持HbA1c在理想水平,是預防DR發生及進展的關鍵。對於已發生DR的患者,應積極營養視網膜、控制高眼壓、進行雷射治療等,以防止病情惡化導致失明。

結語

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腎臟損害等多種因素相關。它們的表面症狀背後常隱藏著嚴重的健康危機。

因此當患者出現相關跡象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及早治療,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病情進展,避免併發症對健康的不可逆損害。

同時,定期監測各項生理指標,積極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也是維護健康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糖尿病不再成為讓人喪失健康的恐懼病魔。


參考資料

中國醫師協會糖尿病學分會. 糖尿病診療指南(2022版)[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2, 42(4): 433-486.

趙玉輪, 劉力生.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研究進展[J]. 中國全科醫學, 2020, 23(34): 4351-4355.

潘長玉. 糖尿病腎病的防治[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1, 34(7): 966-968.

呂軍, 李正榮. 糖尿病皮膚病的研究現狀[J]. 中國實用醫藥, 2021, 16(16): 166-169.

姚鵬, 楊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及防治策略[J].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9, 11(3): 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