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出考題測驗,是為了評量學習進度,還是為了讓學生產生更多疑惑呢?中國一張小學數學考卷在網路上流傳,看似淺顯易懂的數學加減題不只考倒小朋友,連大人都很難全對,引起熱烈議論。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反起跑線聯盟》
根據《網易新聞》報導,簡體字試卷上有一大題「思考題」,第1題問:「奶奶有30元錢,去菜市場買了12元蔬菜,蔬菜店老闆應該找奶奶多少錢?」學生工整寫下30-12=18元的橫式算式,「該找奶奶18元」。第2題是,「16個小朋友玩跳繩,5個跳過去了,問:還有幾個沒有跳過去?」學生相減後回答11個。沒想到2題都被老師打叉,還得到評語「再認真思考一下。」
翻攝自《網易新聞》,下同
整大題最重要的線索其實是「思考題」,中國一位老師解析要考慮生活知識,因為人民幣沒有30元整的面額,所以買菜題有2個答案—3元或8元,奶奶若付15元,老闆就找3元;拿2個10元的話,會找回8塊錢。跳繩題要考慮到16個小朋友中有2人負責拉繩子,剩下14人跳繩、5個已經跳完,所以答案是還有9人沒跳過去。
對於老師的解答,多數大人都不買單:「數學和腦筋急轉彎應該分開」、「假如說是考生活常識,還找啥錢?奶奶使用的是手機微信支付,直接掃碼付12元」、「題題挖下坑,坑坑不一樣,躲過這個坑,掉進那個坑」、「捨本逐末了,應用題是生活場景與數學的結合,但考點應該側重數學」。如果孩子錯這題覺得很冤枉,你會找老師理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