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甜甜。(圖/翻攝自小甜甜臉書)

[NOWnews今日新聞] 女星小甜甜(張可昀)去年7月暫離台灣演藝圈,赴中國發展直播帶貨,但傳出她在鏡頭前吃蛇、吞蟲,銷售成績仍相當慘淡,連分潤都沒拿到,不到一年就悄悄回台。對此,台劇《國際橋牌社》導演汪怡昕表示,現在台灣藝人的光環在中國演藝圈的含金量已經遠不如20年前,沒有身分加成就回歸到產品本身,沒特色,不符市場缺口,要怎麼跟中國能力比?

據鏡週刊報導,小甜甜2023年和前夫離婚後,獨自扛起照顧女兒米苔目的責任,去年7月她離開台灣,到中國廈門發展直播帶貨事業,儘管為了流量業績拼命,甚至曾在鏡頭前吃炸花蛇,但仍傳出銷售業績不佳,連談好的分潤也沒拿到。不到一年就悄悄回台,不少製作單位也收到小甜甜請求,希望能幫她安排工作。

對此,台劇《國際橋牌社》導演汪怡昕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必嘲笑小甜甜,或是說她去舔共,這純粹是產品本身的問題。需知,中國人也許是韭菜,但絕不是白痴。

汪怡昕解釋,在哪個市場發展都ㄧ樣,先看背景硬不硬!背景不硬沒人罩,就沒資源沒人捧,小甜甜看來是沒有。他也分析,以小甜甜的條件在中國:論背景,沒有、論流量,沒有、論外型,普通沒特色、論才藝,普通沒特色、論演技,普通沒特色、論下限,中國敢吃屎的一抓一大把。這樣要怎麼比?

汪怡昕坦言,所以產品沒特色,不符市場缺口是主因。我們常陷入倖存者偏差,常以為只要是台灣人,中國市場就會開大門歡迎其實,我們看到在中國混得好的那些台灣藝人背後,掛掉的台灣藝人是以數百倍計的,這些大家都沒看到!只覺得頂著台灣人身份去中國演藝圈一定很吃香。

汪怡昕分析,「台灣藝人」、「台灣影視技術人員」身份的含金量,在中國每10年一變,從40年前、30年前、20年前、10年前到現在都不一樣。在20年前的好時光裡,有「台灣藝人」這條件,的確是不少中國資金方投資影視產品的要件。但10年前開始,「純台灣藝人光環」就已跌破票面價,回歸市場競爭。中國市場大,但能人也多,競爭起來的殘酷,也遠非台灣那些五毛錢演技,路人演技的演員所能想像。

汪怡昕直言,所以別天真了,現在想光靠「台灣藝人」四個字闖關東,怕只會換來中國鄉民的一聲冷笑,順道來一句:「傻B又來了!」沒了身份加成後,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