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階罷免連署結果,原本呈現藍營欲振乏力、綠營張燈結綵的反差印象,不過近來多項民調嗅出不同氛圍。總統賴清德決定不再遮掩加入戰局,不料祭出的「起手式」團結台灣十講,卻從一舉擊倒敵人的祕密武器、突然間淪為提油救火的連續翻車現場。原本準備華麗登場的賴總統,會不會變成大罷免的最大破口?很多人都開始等著看。(張柏仲報導)
賴總統的「團結十講」,至今為止前三講:談國家、談團結、談憲政體制,不但沒有發揮「一錘定音」的功效,不少引喻失義、甚至荒腔走板的論述,幾乎釀成綠營的「史詩級災難」;還有藍委面對他頻頻出包,狠酸期盼總統最好能加碼到20講。
例如在第二講他說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讓外界譏諷單憑這句、就足以讓他的「團結十講」直接改名為「不團結十講」甚至「撕裂國家十講」;第三講談「憲政體制」,不但跑出「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及「用更大民主來解決紛爭」這些驚句,還貿然指稱1946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沒有台灣人參與制憲」,遭外界舉證打臉不說,對憲政體制諸多基本邏輯更是大有問題,讓大家開始懷疑他的12年立委任期到底是怎麼做完的?許多脫稿演出更讓府內幕僚疲於奔命、忙著替他澄清更正,可惜網路時代加上直播盛行,早已覆水難收。
原本還為「以罷制罷」全軍覆沒頓失抵抗重心的國民黨,突然間似乎讓他們撿到槍,不、應該說找到軍火庫!
事實上,賴總統在民進黨全代會中,針對大罷免行動就明講「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還在隔天的「第三講」時盛讚公民團體是台灣一股珍貴的力量,呼籲透過直接民權、深化台灣民主運動,守護國家,被藍白訕笑根本就不演了,也讓賴清德過去刻意與罷團保持距離的作為,相較於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口無遮攔但被發現偶而吃下「誠實豆沙包」,其實更顯矯情。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則強調:選情冷對綠營較好、選情熱對藍營較佳。過去幾個月藍營彷彿遭到綠營支持者發動一場「夜襲」。但現在選情在很短時間內激化,原本冷眼旁觀的藍營支持者和中性選民被捲入的機率大增。而賴清德的表態也將成為大罷免的一個分水嶺:讓原本綠營堅稱的公民運動正式成為朝野政黨對決,游盈隆更示警:接下來綠營及罷團日子可能會一天比一天辛苦。
而深綠名嘴溫朗東更直言賴清德犯下嚴重戰略錯誤,因為「被監督的人不該親上火線」,同時「以上剋下」在輿論觀感上並不討好,呼籲賴「儘速喊停團結十講」,因為他發現這幾天氣勢和民調都往藍白靠近,最主要因為藍白形塑出「藍營集結對抗賴清德」的局面,照這樣發展下去,對大罷免絕對不利。
真要說起來,賴神或許過去在醫療公衛層面頗富專業和自信,但不得不說,他在政治、法律乃至於意識型態方面的論述,用「千瘡百孔」形容或許稍嫌刻薄,但意思也相去不遠。政治,其實真沒有賴清德想像得麼容易;或許也應該這麼說:賴清德不應該小看政治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