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7月26日大罷免投票僅剩不到一天,各界預測呈現極端分化。圖為罷團24日集結凱道造勢。(圖/擷取自周軒臉書)

[NOWnews今日新聞] 距離7月26日大罷免投票僅剩不到一天,各界預測呈現極端分化。民進黨方面樂觀認為可以取得巨大成績,國民黨方面則堅持被罷免席次微乎其微。然而,這兩種預測都存在變數。

此次大罷免呈現非常特殊的非正常選舉狀況,局勢可能在投票日出現戲劇性逆轉。這種極端對比的可能性,正是大罷免結局最大的懸疑所在。

一、綠營長期佈局

針對民進黨而言,有幾個明確因素。首先,這次罷免從去年立委就職2月1日後即開始醞釀部署,是長期動員的大罷免行動。

第二個強化策略是用最高強度攻擊方式,將「中共同路人」作為對國民黨立委的最高指控話術,這是確定的政治標籤操作。

第三個確定因素是從民進黨中央、行政體系到支持的民間倡議團體都全面投入這次大罷免行動。

透過長期話語標籤操作,已有相當比例民眾接受這類論述,為罷免建立心理基礎。以過往動員經驗與本次部署強度來看,部分觀察人士認為罷免案可能跨越法定門檻,甚至對區域投票結構產生明顯衝擊。

不確定因素首先是此次倚重網路與空戰操作,雖擴大話題能見度,但能否轉化為有效投票行動仍待觀察。動員主體為部分爭議性意見領袖,最終效果存疑。

二、藍營全面動員

對國民黨而言,確定因素是已將此次罷免視為大選等級規模,全面動員資源與宣傳火力。7月26日有24名國民黨立委被罷免,8月23日還有7位立委面臨罷免投票,加起來31席,幾乎全黨區域立委都被罷免,沒有人可以隔岸觀火。

國民黨已從過往「觀望自保」轉向「自戰他保」模式,主戰區議題設定、政黨節奏與場次安排由中央主導統一出擊,戰法一致,並與民眾黨達成戰略合作,全台進入「藍白整合」選戰模式。

不確定因素首先是過去在公投與補選等非典型選舉中,藍營常見投票熱度不足,此番能否突破歷史包袱仍待驗證。第二是基層支持者能否將表態支持轉化為實際投票行動。第三是藍營群體中仍存有「靜默等於抵制」的錯誤認知,以為不投票就等於反罷免,但實際必須明確投下「不同意」票才能有效反對罷免。第四是首次出現藍白整合共戰局面,但中間選民是否認同民眾黨號召並願意實際出門支持國民黨立委,仍存在重大變數。

三、民眾黨的關鍵變數

中間選民主要為民眾黨支持者,民眾黨已因柯文哲因素而全力投入介入反罷免行動。然而,最後結果如何,因為是第一次有這樣情況,還無法準確判斷。

民眾黨的號召力能否有效帶動中間選民投下反罷免票,將直接影響整體戰局,這是決定罷免勝負的關鍵變數。

四、兩極化的可能結局

藍綠雙方在全新條件下進行這次大罷免,雙方都有確定與不確定因素,對雙方而言都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兩天後結果極為懸疑,要麼大好要麼大壞。

民進黨有可能大贏超過預期,如果經過這次罷免再補選,讓國民黨由國會多數黨變成少數黨,而且跟民眾黨加起來也沒有過半的話,國民黨實際上就等於團滅了。但也有可能民進黨大壞,零零落落的罷免成功,無法改變國會結構,等於白忙一場。

國民黨同樣面臨兩極化結局。大好的情況是藍白整合成功,投票率超過綠營,一席都免不了讓民進黨白忙一場。大壞則是面臨團滅危機。

民眾黨支持者反對罷免的民意在最後兩日轉化為具體行動的變數,將成為藍綠大罷免輸贏的致命關鍵。這就是後天大罷免懸而未決的結局。無論最終結局是哪一邊勝出,這場罷免,勢必將成為台灣選舉文化一次前所未有的分水嶺。​​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email protected]